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19日,湖北文理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国第二届《论语》翻译研讨会"。这是继2011年中山大学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翻译研究与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繁荣与发展。研讨会由湖北文理学院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康漫红 《教师》2011,(32):123-1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手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中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0.
义素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分析词义的方法。本文讨论了义素分析法在翻译中的可行性,并用义素分析法解读《论语》中的关键词翻译。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翻译工作者共同找出古籍翻译及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西译者对其的翻译也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翻译目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思维方式的宏观角度,以及中西译者对称呼、文化专有项、数字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微观角度探讨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关联词“虽”共出现31次,均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其语法功能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已然事实,是一种“事实-转折”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共有22处;一类表示未然的状态,是一种“让步假设-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即使”,共有9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论语》中的“虽”的特点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将传教士翻译活动纳入历史哲学的范畴思考。通过考察传教士翻译活动(外译中与中译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归纳了这种有意识的逻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的非逻辑结果:二项悖论。讨论了二项悖论的成因、形成条件和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汉英翻译人才瓶颈,汉英翻译教学瓶颈,汉英翻译教师瓶颈。针对这三个瓶颈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构想,即汉英语言(BL)+汉英文化(BC)+翻译技巧(TS)→合格翻译人才(QT)。建议对目前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汉英翻译教学做进一步改革,并通过"跨专业联合""开辟翻译第二课堂"等方式走出目前汉英翻译人才匮乏的困境,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培养高素质的汉英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