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讲究语言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辞达"的阐述的切入点多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出发,这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关文艺方面的表述多和其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重思想相互交织,难分彼此,"辞达"也不例外。而这些,自然就构成了"辞达"的多个维度,对"辞达"进行着规范、限制。  相似文献   

2.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相似文献   

3.
崔与之“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语常为时彦所误解,认为这句话反映出他对理学垄断学术、摧残人才、祸害后世的愤然之情。笔者认为,崔与之所说并未抨击理学,其真实含义是:鉴于王安石以其学术危害国家社会,崔与之时时告诫自己,所治学术一定要“正”,不能因为自己的学术不正而危害社会及后世之人。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相似文献   

6.
言语必须适切于目的姜剑云言语之目的何在?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者从先秦至如今,始终不渝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乃是孔于。他就言语目的这一问题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精髓是这么一句话:"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辞",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这一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这就决定了散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1创设佳境,情动辞发,愉快地迈进作文门槛文章是有情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朱自清也说:"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腹,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这正如刘勰所言"辞以情发"。而人的情感来  相似文献   

9.
万古李杜诗     
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古时期最最有名的诗人,一个在蜀中孕育了他的天才,一个在蜀中度过了成熟而多产的创作期。李白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天才,杜甫对题材和组诗的扩展,使得诗歌具有一种个人的、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艺术。这也是中古四川对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罗隐入蜀考     
罗隐于咸通十三年秋沿江入蜀,入路岩幕,次年秋后离蜀北归;其在蜀中的主要活动范围是成都至利州一带。  相似文献   

12.
"がち"和"ぎみ"都是表倾向的接尾辞,由于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倾向,且意义容易混淆,所以经常有学者对二者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而接尾辞通常与上接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上接词方面,"がち"和"ぎみ"依旧有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14.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薛逢自大中十三年(859年)起,先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直到成通七年(866年),杨收罢相,才被调回长安,担任太常少卿,谪官蜀中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创作的诗歌二十多首,这些诗作,既反映了诗人那个时期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状态,又从中折射出诗人因人生际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心态及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  相似文献   

17.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8.
《物色》篇是专门讨论作家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刘勰所阐释的"心物交融"说主要是从"物、情、辞"三者的联系的角度出发,不仅论述了物对"情"的感发作用,同时也论述了"情"对"物"的驾驭与升华功能,并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辞)置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中加以探讨,从而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而这个过程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没有证据能证明中国古代有以"造化主"为"创造万物的上帝"的观念,代表这一观念的"造化主"一辞亦未见于中国古籍,也无证据证明批"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的脂砚斋与曹雪芹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20.
郭震入蜀考     
郭震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他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十八岁中举后入蜀为通泉尉。在蜀中曾铸钱掠财"以济四方",与著名诗人陈子昂交往,作有著名诗歌《宝剑篇》。因而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受召于武则天长寿二年(694)或证圣元年(695)离蜀入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