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法律严惩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罪行,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判文便有数篇关于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代严于治吏,法网严密,有效制约了各级官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唐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整个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相似文献   

2.
唐代法律严惩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罪行,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判文便有数篇关于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代严于治吏,法网严密,有效制约各级官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唐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整个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相似文献   

3.
唐代县丞是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中重要的“佐贰”官,它除“通判县事”的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兼摄判其他官职的职掌,如监察御史、宏文馆职、县令、县尉、县主簿等。有时,他们还会被上级官员差出执行专职任务,如差出押运钱粮等充当使职。而县丞的兼摄判与差出对县级行政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九思  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 )正月阿斯塔那 5 0 9号墓所出《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第 7~ 2 0行是仓曹关户曹文 ,落款为“开元廿一年正月廿一日功曹判仓曹九思”已如前述 ,这说明开元二十一年正月 ,实际主持西州都督府仓曹工作的官员是功曹参军九思 ,此九思全名为宋九思 。按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仓曹正式长官李克勤不理本曹事务 ,却摄录事参军 ,而由功曹参军宋九思判仓曹事 ,其间的关系、意义当另文讨论 ,此处不赘。总之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 ,功曹参军宋九思充当了西州都督府的仓曹长官 ,主持仓曹工作。思简  开元…  相似文献   

5.
解梅 《家教指南》2003,(5):89-93
P 2 75 4是后人集录安西都护府官文书的判集残卷 ,判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地点大都有据可查 ,均属实判文书。其中涉及到唐代有关烽堠制度、官吏考课制度、职田制度、军队管理制度、义征兵制、刑事审判及管辖制度等 ,为研究唐代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在边疆地区实施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检校”任官的办法萌芽于南北朝后期而初创于隋代,适用于中央及地方州(郡)等各级行政机构中,且在地方机构中更为常见.它是封建君主在任用官吏时采用的灵活通变的做法,也在更深层上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唐西州官吏的入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西州官吏有门荫、科举、勋官、流外入流四种入仕途径.门荫又分武途(担任千牛、三卫)、文途(充当馆、国学生)和斋郎、挽郎三种类型.科举有明经出身,显示了与门荫结合的特征,有武举出身,比史籍记载武举正式立为科举科目早20多年.勋官有入仕、未入仕两大类,西州四个折冲府中低级官吏主要是本地人,其中有许多是立战功获得勋官而入仕者.流外入流在地方政府中是否存在,史无明载,学术界意见不一.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府史称呼及待遇与州县不同而与都护府相似,应存在流外入流.西州都督府有流外入流的案例.西州作为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官吏的选任权掌握在中央.  相似文献   

8.
唐张鷟为一代文豪,其著作甚多,但多已亡佚,今存者只有《游仙窟》、《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三种专著和《全唐文》中收入的两篇文章。《龙筋凤髓判》是国内目前传世的最早的一部官定判词。其书内容十分广博,遍涉盛唐时期包括皇亲国戚、三省六部官员、地方州县官吏乃至庶民百姓。判词今存80条,从呈报、审理、复核、裁决各方面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唐代的司法程序。为辨彰中国古代法制、考镜古代法制的源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龙筋凤髓判笺注》校勘了今存的九个版本,详加注释,为阅读和继续研究《龙筋凤髓判》判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这和当时的政治制度不无关系,其中与官吏考核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对此却殊少论述。本文拟根据现有有关文献,探索一下唐代的官吏考核制。马克思说:“政府当局的存在,正是通过它的官员、军队、行政机关、法官表现出来的。”(《拉萨尔》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六卷320页)。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使官吏成为政令的忠实执行者,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他们都对官吏进行考核。  相似文献   

10.
法藏敦煌文书P.2754一直被定名为"安西判集"。实际上,这件文书中的判文是抄录自西州都督府的官文书,原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袁公瑜所作。袁公瑜曾是唐高宗"废王立武"的功臣,龙朔三年受李义府案件牵连而外贬,麟德元年十一月前转任西州都督府长史。从判文内容看,安西都护府迁龟兹后,其与西州都督府之间确实没有相互统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初期,西突厥、吐蕃同唐在西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州在这场争夺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唐经营西域的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唐代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既有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方面,又基于该地自身情势形成了某些特色。女子初婚年龄普遍在21-30岁之间,其中23岁以后结婚者占相当比重,晚婚现象突出,10岁左右的夫妻年龄差距为多数和正常情形。形成此种婚姻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唐对西域的频繁战事。女子婚后地位较低,但孝养观念浓厚。丧夫后的女性主要有三种去处——继续留在夫家、归宗和改嫁,其中第一种选择居多。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出土租佃与买卖葡萄园券契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园的租佃与买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11件以葡萄园券契命名的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文书。这些券契对于研究高昌国和唐初西州时期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情况,乃至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问题,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沂蒙文化以沂源猿人创造的旧石器文化为起点,绵延发展至今历经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沂蒙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把沂蒙文化分为史前、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和当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包括上下经和十翼两部分。经作于西周初年,十翼源于孔子。汉唐大儒已有定论,但自北宋欧阳修起至20世纪,疑古者竭力否认十翼源于孔子。但《论语》、《史记》、《汉书》等古籍都明确指出十翼源于孔子,特别是《帛书周易》的出土,更为“孔子晚而好《易》”、十翼源于孔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7.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8.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月”是唐代闺怨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本文将唐代闺怨诗分为民间怨妇诗和宫中怨妇诗两类,着重分析了月意象在这两类诗中运用的普遍性、特点及月意象的渲染、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朝建康自然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唐人温庭筠等人诗文中对建康风物、掌故和地理环境的记述,《西洲曲》中的"西洲"、"南塘"等地点应该在建康附近,这首杰出的民歌亦应产生于六朝建康地区,描写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从建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西洲曲》的艺术特征分析,《西洲曲》应产生于建康地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最后完成于齐梁文人之手,属于"吴歌"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宴会诗序大致分为朝享宴会、文人游乐宴会、群聚赋诗宴会、家宴、赠别宴会五类。记录了应制唱和、群聚赋诗、节日游乐、离别送行等真切场景,具有广泛的史料价值,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光,鲜明地展现出唐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既有规模宏大的应制唱和,也有追寻魏晋风流的集体创作,既是时代风向的鲜明标记,也属独抒性灵的感性空间,更是人生感慨的真切流露。唐代宴会诗序是诗人性情的晴雨表,也是时代兴衰起伏的风向标,鲜明地表现出一代文风的变化:初唐尚丽,盛唐主气,中唐求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