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吴丽 《文教资料》2007,(27):16-17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部杰作。由于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批评界曾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本论文尝试从体裁特征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的表达方式与主题深度,对《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干将莫邪>(语文出版社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选自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比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它是一篇新增课文.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搜神记>以及多种古代作品选本,发现这篇小说又名<三王墓>,课文结尾删去了两句话:"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宜春县界."笔者认为,删去结尾两句有损于作品的完美,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给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带来不利,删得并不高明.  相似文献   

4.
王萌 《考试周刊》2009,(13):27-28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是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5.
孙凤龙 《考试周刊》2008,33(15):195-196
<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小说中,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技巧.本文通过对风、花、雪、月的象征符号的解读,论述了象征在<呼啸山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8.
爱情,人类生存中希望的花朵,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作家艾米莉于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比起她的姐姐夏洛蒂同时出版的《简·爱》的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简·爱》一出版便声名鹊起,《呼啸山庄》面世却遭到冷遇,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严厉指责:这部"可怕"、"恐怖"的作品简直可以叫"枯萎山庄",哪里有美好爱情的描写呢?  相似文献   

9.
<子夜>和<上海的早晨>是20世纪描写上海民族资本家奋斗史和命运史的具有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在艺术手法和叙述模式上是借鉴了<子夜>的,但由于作品创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两部作品呈现出了左翼都市叙述模式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评论家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而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一部戏剧版的<呼啸山庄>,那就是张爱玲的剧本<魂归离恨天>.<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其题名、叙事手法、故事模式、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互文关系.张爱玲与艾米莉的文本所呈现的互文关系,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也彰显了两位女作家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长久的仰慕,从而,她在文学实践中对艾米莉的模仿借鉴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体认.<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两个文本呈现出的互文关系,昭示了中英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夏洛蒂.勃朗特的最大成功,不仅在于她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一名才女,还主要在于她在<简·爱>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造成的深远影响.从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简·爱>中读到的自尊、独立、人格魅力及幸福价值观对笔者深有启发.本文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作品<简.爱>中主人公"简.爱"人物形象分析出发,结合当今现状,论述夏洛蒂·勃朗<简·爱>中的幸福观特对当今人们的影响,尤其对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13.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令人瞩目的形象.她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文章通过对两者形象的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令人折服的不仅有男女主人公野蛮的爱与报复,还有令人称道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讲研究的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如何用哥特式风格展现18世纪英国的荒原文化及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复仇故事.  相似文献   

15.
陈常 《教师》2010,(23)
<黄水谣>是出自冼星海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女声二部合唱,但也广泛地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几乎成为女声教学的必唱曲目.作品中节拍节奏符合歌词的演唱规律,应该说<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是从这里展开的.所以,在演唱中.要表现出整首歌曲语言和旋律的完美结合必须正确运用呼吸以及吐字.  相似文献   

16.
勃朗特三姐妹各自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以及《艾格尼斯·格雷》中所塑造的三位女主人公简·爱、凯瑟琳和艾格尼斯·格雷在成长环境、性格形成、爱情认识和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反映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生活的社会现实。她们追求自由平等、自食其力的精神,对当代女性的自我认知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勒比女性作家简·里斯所作<藻海无边>被誉为名著<简·爱>的前篇,两部作品间有着很强的联系,而学界也一直从不同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着对比研究与探讨.从互文性批评理论角度分析两部小说之间的隐性互文性关系,能够更好地了解两部作品之间的关联与内涵,从而深化对<藻海无边>这一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其主人公简·爱和白流苏面对同样的生活遭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对爱情的态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异同对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娟 《现代语文》2004,(9):15-16
2003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学院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南非作家库切,其获奖作品为<耻>.伴随着库切的获奖,世界出现了"库切热",对<耻>这部获奖作品更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通过对<耻>的阅读,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它蕴藉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耻>之所以能征服诺贝尔文学奖的诸位评委,从诸多侯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概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红高粱>与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部作品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两个青春、活力的女子,遭受着不幸婚姻的摧残,嫁给了毫无男性意义的丈夫,而她们又都在另一个野性十足的男人身上找到了希望,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分析作品的相似点,以及文化的不同导致文本处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