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片竹林     
某年除夕,解缙见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景作 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完,把对联贴于门上。 对门的赵员外有意想为难他,把满园竹子全砍光了。解缙 于是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成为:“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 书长。”赵员外索性命人把竹根全挖掉了。谁知,第二天出 门一看,那副门联成为:“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 有。”  相似文献   

2.
对联故事     
明代文人解缙家对面是一位富人的竹林。有年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人见了,就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便在对联上添了两个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大才子、书法家解缙,自幼聪明过人。据说,幼时他家与当时在朝为官的曹尚书住对门,一个在街东,一个在街西。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家的下人把这件事报告给曹尚书,曹尚书很不高兴,就命人把院里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形,就在上下联的下面,各加了一个字,就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知此后更加生气,命人把院  相似文献   

4.
妙联趣话     
添字联明代解缙,才思敏捷,幼时有“神童”之称。相传他家门前有座竹山,属乡绅所有。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乡绅看了很不服气,心想,我家的美景岂可让他去写,便叫人把所有的竹梢都砍掉。解缙见此情景,就在上下联下各加一字,变成: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乡绅看了更为生气,又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则不动声色,在联下再续一字: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那个乡绅气得没有办法,却又不能不佩服解缙的才学。减字联相传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目不识丁,请人写婚联,因招待不周,写联人心中不满,竟…  相似文献   

5.
对联趣事     
虚词生辉明末兵部尚书、崇祯皇帝的宠臣洪承畴,自命忠节,他特意在厅堂的正中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但是,后来他受命抗击清兵时,兵败被俘,便屈膝投降失节了。这时,有人激于义愤,在他的两句对联的末尾各加了一个字,称为:  君恩深似海是;  臣节重如山非。后来,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一个学生看到了这副对联,他感叹道:“虽能明是非,可惜拙笔!”顺手把它改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人们看到末尾换上了两个虚字,讥讽鄙弃之意却更溢乎言表,无不称赞。回文妙对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和纪晓岚对对子,他出了这…  相似文献   

6.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增字、减字、断句、对句等方式,使其原意向反面转化。运用了逆转修辞格的对联,我们称之为逆转联。逆转联有褒有贬,诙谐有趣。明代大学者解缙是写逆转联的高手。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完,便在上下联后各加了三个字,改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改后的对联巧用谐音字“贤”、“道”,使原对联意义得以升华,让人耳目一新。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以忠节自命,曾在厅堂门框上亲撰一联,曰:“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来…  相似文献   

7.
正明人解缙,他家门对面是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嫌他借自家的景装门面,便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于是在上  相似文献   

8.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是副大有讲究的对联。此联原来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楹联,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后来,他叛国降敌,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相似文献   

9.
解缙续联戏富豪 明朝才子解缙自幼聪明,能诗善对。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解缙的家门前正对着一家富豪的竹林,一年除夕写春联,解缙就借竹林之景写了一副: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那富豪一见此联,甚为生气,便叫家人把竹子砍掉一截。解缙深解其意,便在上下联下各加一字,成为:  相似文献   

10.
<正>"明朝第一才子"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自家后门上贴了这样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于是,他命仆人把院子里的竹子都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又将春联改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挖掘出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从2005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春联”入手,把春节晚会引入语文课堂。一、寻寻觅觅配春联出示“春晚”上出现过的20来副春联,上下联均已被打乱,让学生找出配对的上下联。学生在寻寻觅觅中体会到了对联的主要特点: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配好对的春联还要确定上下联,这是个难点。我趁机告诉学生: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是平声。找到配对的对联的学生再一起讨论确定上下联,然后模仿“春晚”上全国各地电视台主持人两两配对,展示春联。学生配好的对联有:…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13.
读书小议     
我这几十年 ,几乎是爱书如癖。一买书 ,二读书 ,三写书 ,四教书 ,五藏书。在北京我被评为藏书状元、藏书明星 ,迄今己藏书约3万卷。“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古今书。”(苏东坡语 )“不尽读天下之书 ,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祖语 )“欲读天下之奇书 ,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语 )当我看到古人这些名言警句时 ,总要把它记下来 ,因为在我读书的过程中 ,也有类似的体会和感悟。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教师之家 ,也可以说生长在一个藏书之家 ,自幼听老人讲 :“家里摆满了书 ,远比钱袋里装满了钱好。”自幼生活在书堆中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问与…  相似文献   

14.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帝时已是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崇祯帝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帝的知遇之恩,素以忠臣自居,在自家客厅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崇祯十五年,洪承畴与清军大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城,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帝大悲,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稍后却听说洪承畴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后来,清兵入关,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有人在洪府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  相似文献   

15.
虚词不虚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楹联高悬于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明降清,完全丧失了节操。人们鄙视这个变节的叛贼,有人在他自撰联的下面各添上一个“虚词”: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于是,对联的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面提出质问:你的节操是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华书局标点本)载:“……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这里标点有误,文字亦有脱漏。我国古代以虎符、竹使符作为君主调兵遣将或传递命令的符信,在战国、秦汉时已经盛行。按当时制度,虎符,竹使符均剖而为二,右半由君主所掌,左半授于臣属,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然史书所载君主授与臣属虎符、竹使符之事,有时不书“左”字,因为该制为时人  相似文献   

17.
三字课[原文]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者之。”对曰:“君不闻大鱼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19.
一副对联,片言只语着墨不多。然而在这一狭小空间之内,如果为着某种目的对词句巧作变化,有时便可生出无穷的意趣。添字。明蓟江总督洪承畴于松山之役降清,后充任清廷鹰犬镇压江南义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贰臣”。据说,其人变节前,曾撰一述志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变节后,有人于联下各添一字云: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各添一个虚词,顿改原联意味。改动后的联语,对洪氏深受崇侦帝知遇之恩,却背主求荣屈身事敌的无耻行径,讽刺得入木三分。删词。韩信墓前原拟的一副对联是:“十年生死一知己,六尺存亡两妇人。”…  相似文献   

20.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