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于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与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现归纳总结如下:1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及蛋白质的鉴定原理不同1.1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原理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半缩醛羟基,当与新配制的一定浓度的Cu(OH)_2悬浊液混合后,在加热的条件下,将氢氧化铜还原为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还原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许多学生对于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与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 ,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现归纳总结如下 :1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及蛋白质的鉴定原理不同1 1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半缩醛羟基 ,当与新配制的一定浓度的Cu(OH) 2 悬浊液混合后 ,在加热的条件下 ,将Cu(OH) 2 还原为砖红色的Cu2 O沉淀 ,而还原性糖本身则被氧化为相应的有机酸。以葡萄糖为例的反应式如下 :CH2 OH (CHOH) 4CHO +2Cu (OH ) 2△CH2…  相似文献   

3.
师生互动台     
1.[学生质疑]在做高中生物实验1(必修)时,我们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可以很好的完成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我想问一下,既然斐林试剂(由甲、乙试剂组合)和双缩脲试剂(由A、B试剂组合)的有效化学成分相同(都是NaOH、CuSO4),为什么在鉴定它们时,加入试剂的操作却不相同?[老师解答]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必须混合后再加入到还原性糖组织样液中,是因为若先加入NaOH溶液(甲液),还原性糖中的还原半缩性醛羟基容易被氧  相似文献   

4.
用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分别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本质都是利用碱性环境下Cu~(2+)的化学性质,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也可以鉴定还原糖,相互替代的关键都是CuSO_4溶液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可溶性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 ,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是由甲液 (NaOH)和乙液 (CuSO4 )组成 ,但参加鉴定反应时 ,却是以不同的反应物出现。不明白它们参与的反应 ,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甚至误认为就是同一种试剂。斐林试剂是指新制的Cu(OH) 2 悬浊溶液。还原性糖与新制的Cu(OH) 2 在加热煮沸条件下 ,能生成砖红色的Cu2 O沉淀。实验过程中 ,必须先把甲液(NaOH)和乙液 (CuSO4 )等量混合 ,让其反应生成Cu(O…  相似文献   

6.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相同,但浓度、鉴定的物质、原理、使用方法、反应条件和反应结果都不相同。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中,应选择含糖量高且近于白色的组织。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中提到"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以此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糖的存在。教参对还原糖的解释是:"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  相似文献   

8.
浅谈果糖的还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京 《生物学教学》2006,31(12):56-56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提到: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有不少的同学提出:在化学中讲到,醛具有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a(OH)2发生反应,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具有还原性。而果糖是多羟基酮,不应具有还原性。教材在本实验中也仅提到:分子结构中具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的糖叫还原糖。那么果糖是否是还原性糖呢?  相似文献   

9.
徐新跃 《快乐阅读》2011,(5):110-111
一、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它不具有还原性。实际上在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  相似文献   

10.
1实验原理和材料“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是还原性糖和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色沉淀,脂肪遇苏丹Ⅲ染液成橘黄色,而遇苏丹Ⅳ染液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成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本实验的实验材料分别是:检验还原性糖的是梨或苹果、检验脂肪的是花生、检验蛋白质的是大豆或蛋清、检验淀粉的是马铃薯块茎。  相似文献   

11.
一、高中生物(必修)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时,教材中要求斐林试剂的使用必须是将甲液和乙液先混合均匀后使用,不得分别加入生物组织样液进行检测,但经过实验证明: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 溶液2 mL 和乙液0.05g/mL CuSO_4溶液4滴,无论是先混合马上使用还是两液依次加入试管后使用都有同样效果,且甲、乙两液不宜混合时间过长,对乙液滴数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双缩脲试剂的使用 A 液0.1g/mLNaOH 溶液2 mL 和 B 液0.01 g/mL CuSO_4溶液3~4滴分  相似文献   

12.
在可溶性糖的鉴定中,用本尼迪试剂代替裴林试齐。蛋白质鉴定中,杜双缩脲试剂中增加了酒石酸钾钠,防止出现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3.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选择实验材料要从事实出发。用梨的组织样液、唾液、蒸馏水做还原糖对比实验,用菲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说明:唾液不能作为还原糖的鉴定材料。用花生、唾液、蒸馏水做脂肪鉴定对比实验,用苏丹Ⅲ来检验,实验结果说明:唾液不能作为脂肪的鉴定材料。用稀释的鸡蛋清、唾液、蒸馏水做蛋白质鉴定对比实验,用双缩脲来检验,实验结果说明:唾液能作为蛋白质的鉴定材料。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唾液不是鉴定还原糖、脂肪的理想材料,但是鉴定蛋白质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4.
解读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两个知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是"热水"还是"沸水"?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是一个重要实验。关于反应的条件,各个版本的教材提法不同。有的说"加热2min出现砖红色沉淀";有的说是"50℃-60℃的热水";  相似文献   

15.
在生物试验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材料的选择作一简单的分析。 1.根据实验原理,科学地选择材料。 1.1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原理是还原性糖与裴林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在选材时,一方面考虑材料中有无还原性糖,另一方面考虑生物组织的颜色应为白色的植物组织。例题1:单子叶植物韭菜、鸢尾的叶子不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叶子为绿色会遮盖生成物的颜色。例题2: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但不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是因为其组织中的糖是非还原性糖。  相似文献   

16.
Fehling试剂是有机化学教学与实验中测定糖的还原性的经典试剂.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显示:使用Fehling试剂存在操作麻烦、稳定性差和显色干扰严重三大缺点.鉴于此,文章介绍了可避免Fehling试剂诸多缺点的、改进后的新型试剂--Sandell试剂用于糖的还原性的发现、配比及使用.  相似文献   

17.
Fehling试剂作为测定还原性糖的带原性是有机化学教学与实验中的经典试剂,由于该试剂的不稳定性,需配制成Fehling A和Fehling B,使用时合二为一混合后方可用于待测物的测定,这样给实验操作带来诸多不便。还由于该试剂较深的蓝色遮蔽生成物的砖红色,尤以待测液含糖量较低时为甚。鉴于此,本文介绍可避免Fehling试剂诸多缺点的改进后的Fehling试剂—Sandeu试剂用于测定还原性糖的还原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卷分第Ⅰ(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细胞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致的 B.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功能 D.性激素、维生素、纤维素都属于脂类 2.下列有关实验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  相似文献   

19.
1 什么糖是还原性糖? 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由于新教材上并没有给出还原性糖的具体概念,只是例举了两个实例(葡萄糖和果糖),所以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糖是还原性糖呢?  相似文献   

20.
1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的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如: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实验改进2.1检验还原性糖教材上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苹果或梨匀浆,在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