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外来词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音译词的大量引进、“多译并存”现象出现、字母词被直接借用、“外来音节语素化”现象突出。这些新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新趋势、新规律,全面把握这些新变化对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  相似文献   

3.
从“清华北大现象”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引人注目的“清华北大现象” 90年代以来,在北大、清华、东大等高校出现了一种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即以一些重点大学的科技和智力为依托,形成充满活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已经上市或正在上市的大型高技术股份制企业集团,并以这些企业集团为骨干,在校园周边地区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同时,这些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实现了广泛的产学研联合。这个新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大学新现象”.或“清华北大现象”。 1.“北大现象” 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列入“六五”计划,命名为…  相似文献   

4.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模糊“双基”教学目的,随意处理教学内容,放弃讲授式教学方式,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这些异化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材编写机制: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到教材的选用,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材编写资格和条件要求放宽,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新课程”教材编写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预料中的实验现象没有出现,或出现了一些意料外的实验现象。这些现象我们统称为“非预设性”实验现象。出现“非预设性”实验现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操作错误,有的是由于实验原理错误。这类由错误引起的“非预设性”实验现象是比较容易分析的,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因而研究意义不大。我们这里讲的“非预设性”实验现象主要是由“非错误”引起的,它的原因比较复杂,具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新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了大好契机。但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也出现了照搬“成案”、主导“弱化”、合作“成式化”、鼓励“泛化”、媒体“虚化”等对新课标的简单“拿来”现象。这些现象若不根除,将殃及整个课改的顺利实施,阻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7到19世纪的传统自由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处于对立甚至敌对状态;20世纪上半叶的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则保持各自特质的同时发生了位移,即各自吸收对方前身的基本主张为自己的基本主张;战后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虽然仍各具特色,还未达到“同一”,但趋同是明显的。文章还概述了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教育策略的确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开展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 ,许多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 ,指导其教学行为的依旧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这说明 ,其在师范所接受的教育学思想已落后于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出现了“新教师老观念”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 ,无论对职前的教师培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改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强调高职教育“特色”和“地方性”,而使得教学模式过趋随意;大力倡导培养“软件蓝领”的教学定位;对传统的“三段式”教学体系几尽刷新。对这些情况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中,由于数概念的扩展,增加了新的元素,而有些新元素难以用通常的意义进行解释。以致使一些新出现的“数”无所归属;并且还使某些运算得不到确定的结果。我们把这些现象的发生统称为出现了“空白区”。而这些“空白区”恰恰又是建立新的数系和完成某种运算的闭合性所必须逾越的障碍。为了逾越这些障碍,填补所形成的空白,一般是把原有的定义扩充,建立补充定义,或者说给以“规定”。建立补充定义,即采用“规定”填补空白,是数  相似文献   

13.
离高考越来越近,不少考生也越来越紧张,沉重的压力让许多考生郁积了不少“心结”。这些高考“心结”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复习备考和考场发挥。因此,考生要尽早调整自己的状态,解开“心结”。拒绝“舌尖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似乎就在脑海中盘旋,呼之欲出,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很多考生一定都遇到过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这种出现在学习或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和信心,所以必须避…  相似文献   

14.
化学新课改在江苏的一些农村中学已实施两年了,实践发现农村中学出现诸多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现象:“科学探究”内容过多,实施有难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等。面对这些困惑,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条件,笔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廷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其独特的语言观念密不可分。本文从“新历史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三个主要方面研讨其语言特质,从而为这一现象的研究拓展新的认知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新启蒙”与“现代性”追求的角度浅析20世纪80年代文学现象,指出80年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含流变)及先锋派、新写实小说等多元共存现象,是统一在“新启蒙”运动的大旗之下的,这些纷繁复杂、此起彼伏的文学流派、现象从不同侧面反应出“新启蒙”运动对“现代性”的不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秦汉隋唐现象”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从古以来,许多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对秦、汉、隋、唐的历史结局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秦汉隋唐现象”有帮助,但尚不深入。深入而言,“秦汉隋唐现象”的产生其实主要受四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四是秦、隋速亡的现实冲击与汉、唐统治集团史学自觉的双重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汉隋唐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莫莉 《现代语文》2007,(1):44-46
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成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足主要是针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而言的,并且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由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具体实施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难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假”现象。这种“假”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假的。说语文教学中“假对话”主要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是假的。对此,笔者将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夏红霞 《广西教育》2011,(26):27-28
实施新课程以来,“问题教学”成了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给科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问题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及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导致“问题教学”出现“重形式、轻实质”“重热闹、轻思考”的现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实,“问题教学”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探究问题过程的开展及问题探究结果的运用上都有一些关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密不可分。有鉴于此,结合“新历史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结构特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时空结构的多元共存”、历史的“碎片”及其自由的敞开、“结构的非完垫}生”进行阐释,从而为“新历史小说”的研究拓展新的认知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