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接受与书写:唐诗与清代蒙古族汉语韵文创作》突破了以往对蒙古族诗人个体接受唐诗研究的局限,转向对清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创作群体的唐诗接受研究,在研究范围与研究深度上都有巨大的突破,对蒲松龄、梦麟、博明、法式善家族、和瑛家族、明安后裔诗人群、道咸诗人群、柏葰家族、恭钊家族、八旗驻防诗人群、延清、柏春、三多、升允、那逊兰保、旺都特纳木吉勒家族等诸多重要的诗人和诗人群体的唐诗接受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对成堃、锡钧、同裕、荣庆、博迪苏等汉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苏雪林先生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一书的诠释,认为苏先生敢于冲破封建藩篱,张扬个性,在李商隐研究方面用她自己独有的学术观点和文藻词翰,第一个恢复了李商隐既是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大情人的本来面目,另外,作者认为苏先生在进行李商隐研究时,她忠于文本,就诗论诗的研究方法以及充分掌握和运用史料的严谨治学态度均给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苏雪林先生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一书的诠释,认为苏先生敢于冲破封建藩蓠,张扬个性,在李商隐研究方面用她自己独有的学术观点和藻词翰,第一个恢复了李商隐既是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大情人的本来面目,另外,作认为苏先生在进行李商隐研究时,她忠于本,就诗论诗的研究方法以及充分掌握和运用史料的严谨治学态度均给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艾青在中国诗人当中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论话语形态的一大特点就是现代品格,作为一名诗论家,他把一个诗人的智慧和思维融入其中,是独特的诗人型的诗论。  相似文献   

5.
博明为清代蒙古族学者、哲学家。博明在世界观、方法沦的研究中,一方面用科学的新发展概括出一些哲学新结沦,发展了朴素的认识辩证法;另一方面在实学时潮中,在对实物的考证与吸收自然科学为武装之同时,对“理学”、“心学”、“佛学”等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之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使我们中国的读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十九世纪的湖畔诗人华滋华斯。李商隐和华滋华斯,一个是九世纪中国的诗人;一个是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相差整整十个世纪,远隔千山万水,然而他们的诗竟然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李商隐的爱情诗为较多人所熟悉,而他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乏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非常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喜欢营造系列意象,并寓之以深刻内涵,表情达意。分析李商隐相关诗歌"神秘而梦幻、瑰丽而妖娆"的"仙道"意象特点,从李商隐诗作中有关的仙道故事入手,是探讨李商隐诗歌创作艺术特色的另一角度。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了种种不幸,爱情和事业的双重磨难带给他悲剧式的生命体验,这成就了诗人忧郁多愁的抒情气质,也形成了诗人创作的艺术原动力。感伤主题的必然选择在诗人作品中呈现出诗与梦的完美融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朦胧美的极致。李商隐诗歌的魔力就蕴藏在他多舛的命途和艺术的惨淡经营中。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诗歌因其诗风诗境和抒发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性,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中少有的李商隐现象。刘学锴、余恕诚编撰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了成功的解读,成就巨大。该著作所蕴含的注释思想主要有:第一,诗文史整体通观,知人论世;第二,以意逆志,历史还原中以人为本;第三,高屋建瓴,融通各种分歧见解;第四,基于时代,提升诗歌思想艺术境界;第五,面向读者,兼顾普及与提高。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通过注释者辛勤而创造性的工作,沟通了作者、文本和一般读者,连接起了历史和现实,并向未来进一步开放,最终实现了注释的目的和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李商隐所做的诗文和文献记载,利用地方史志,结合民间调查及考古资料,证实李商隐祖茔故里与墓地都在沁阳市。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之感伤诗是中国诗歌总集中的珍品。透过其作品总能品触到他感伤的心绪,仿佛在浅唱低吟中诉说着对人情冷暖的幽思。他的感伤诗歌具有乱世忧吟、清丽唯美,意蕴含蓄、主题朦胧,意象斑斓、梦幻生动,感性知性、大放光彩等四大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离不开他对庾信诗赋的颇多接受,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李商隐承传了庾信自慨身世、伤春悲秋、忧国伤时等"以悲为美"的审美经验和书写精神,奠定了其诗歌"感伤化"写作的基调。2.李商隐主要接受了庾信"使事用典"、"意象开掘"、"骈赋化"写作等技法,诗歌显得"俪偶"、"丽密"、"绮丽风华"、"绵邈精工"。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钱谦益称冯班之诗“沈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但纵观其诗,无论是对词句的选择,意境的创设,还是赋比兴及思故的应用上来看,冯班对李商隐诗歌艺术有继承之处。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李商隐在身世、遭际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同与似,在旧体诗的创作尤其诗歌意象的营构与组接方式以及绮丽储蓄、寄托遥深的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同与通。这表明鲁迅对李商隐深刻的认同。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和论述,反映了他于民族优秀化遗产大胆汲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但这些却长期被忽视和误读了。阐明这种认同和继承关系,可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并经由李商隐等人溯至庄、屈这一脉相续的楚骚传统,重建鲁迅旧体诗诠释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并汲取佛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解了痛苦,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佛学意趣,增添了悲怆之美、超逸之美。这是研究李商隐诗歌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然而,这种宗教超越对李商隐来说,只是局部的,从总体上看,他的诗并不是对佛理的简单演绎,不是“导人入佛智”。李商隐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仍然跳不出情爱牢关,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感性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的情感品质,此类诗中所流露的“温柔敦厚”的心性和“忠爱缠绵”的情感态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