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河北石家庄市二中原高三学生兰珊创作,并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奖赛”上荣获“少年美文金奖”的作文《暖色音乐》,被选入了今年全国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据悉,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奖赛”由《美文》杂志举办,奖金总数高达101万元,吸引了全国88万名中学生报名参赛。石家庄二中原高三学生兰珊经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最后以一篇《暖色音乐》摘取金奖,此文后来被选入今年全国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中。据了解,兰珊今年高考以608分(文史类)的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对于她的获奖作文入选高三…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报道,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原高三学生兰珊创作,并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上荣获“少年美文金奖”的作文《暖色音乐》,被选入了今年全国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另据《燕赵都市报》报道,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由《美文》杂志举办,奖金总数高达101万元,吸引了全  相似文献   

3.
<正>一、导入:从"费滢滢事件"说起许多年前,南京金陵中学有个叫费滢滢的女生,她从小学开始发表习作,进入中学后,多篇作品发表于《美文》《雨花》杂志,多篇被《散文选刊》选载,她还出版过多本散文集,曾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作品《平台》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费同学高考那年,语文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中暴露了一箩筐少年作家的问题:错别字连篇,文风华而不实,模仿韩寒……比赛评委之一、《美文》杂志少年版编辑部负责人王朝阳说,今年参赛的有不少出过书的少年作家,但这些少年作家此次却无一人获奖。“很多学生表现很差,主要表现在错别字连篇,文章结构有问题。”另一评委、学者余秋雨说,一些“少年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大、自傲、自负令人惊讶,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刻薄与这些娃娃们年纪不相符。此次大赛大多数学生作文感慨多于叙述,文风华而不实。余秋雨告…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6.
读者谈心坊     
《少年文艺》给我的惊喜甘肃省静宁县城关中学的平莹说:我是一个即将升入初二的女孩子,《少年文艺》陪伴我已经整整三年了,我是她最忠实的 fans,每一期杂志到来后,我都会认真地阅读,从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随刊赠送的“写作素材库”给我提供了很棒的写作素材,使我的文章越写越好。另外,《少年文艺》还给我带来过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记得在一次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主编章红  相似文献   

7.
从执掌语文教鞭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展了每周一次的“美文共读”。而其中一次精彩的美读,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是2008年3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语文科代表、第一学习小组组长佘振玲拿着一本《大阅读》杂志来到我的办公室。本周的“美文共读”由她主持。其实,我设计、策划的“美文共读”,是一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活动。它采用的是“三自一轮流”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执教时,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并流传至今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品描写了清华园内一口荷花塘在月色下的美景,一经发表便誉满文坛,被认为是写景散文的佳作代表。由于作品的内容和语言都十分优美,因此又被誉为“美文”,在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上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荷塘月色》已被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教材。我不知道寿碧莹同学是否读过这篇名作,但读她的《山行》,我觉得很有《荷塘月色》所代表的“美文”的意思,无论语言,还是内容、意蕴方面都充分地显示了一个“美”字。文章以“上山去体味”“春…  相似文献   

9.
一天深夜,合肥《少年博览》的编辑伍美珍大姐姐打来一个电话,她神秘而又兴奋地说:“哎,告诉你,束沛德老师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哎。”我开玩笑地说: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鉴赏》2010,(7):97-100,112
赵丽宏是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之一。大家非常喜爱他的“文”——他的许多经典作品(如《母亲和书》、《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步》、《顶碗少年》、《蝈蝈》等)不仅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书目,还成为各地中考阅读题的选文:大家更喜爱他这个人——他忧国忧民.热爱生活,他乐于倾听,待人真诚.他酷爱读书,学识渊博,他喜欢音乐,爱好旅行,他扶持后人,甘做人梯,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我愿意将其三篇最新作品推荐给广大的初中生朋友.希望大家借此加深对“文如其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大同人,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山西人。可我认识《新作文》却是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西安。岁初,作为山西省惟一进入《美文》杂志社举办的“全球华人少年征文大赛”决赛的选手,我去了西安,见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少年。他们都管我叫“老西儿”,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反正我挺骄傲的。因为,在比赛之余,我们除了谈论收获(包括奖金),谈论“新概念”,更多的则是谈论《新作文》了。我发现,许多参赛选手,包括指导教师的参考资料里都有这本杂志。他们都说这个刊物办得很好,清新、活泼、有品味,听着…  相似文献   

12.
读者谈心坊     
本期到读者谈心坊来做客的是来自内蒙古扎赉特旗的王秀娟老师和她的得意弟子包涵。王老师从小就是《少年文艺》的热心读者,她说:“我和《少年文艺》相识是在1984年,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少年文艺》是我的启蒙刊物。我最初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玻璃城》、程玮的小说《山里的孩子》,后来这本杂志上的很多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像秦文君的《愿阳光永远照耀你》、陈丹燕的《1976年的最后一朵玫瑰》、《上锁的抽屉》等。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后,十分郑重地向我的学生推荐了这份刊物。我认为《少年文艺》是至真至纯的,每个憧憬着文学、…  相似文献   

13.
备课历程 八月初,在贵阳赛前培训会上,我“幸运”地抽中了《少年闰土》。之所以说“幸运”,原因有三:第一,我特别擅长教情感性强的课文,而鲁迅作品历来被中小学语文老师视为“拦路虎”;第二,《少年闰土》篇幅太长,难处理;第三,新教材触碰的人少,容易创新。《少年闰土》却是传统课文,创新难!可大局已定,我只能面对现实,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备课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5.
套用一句老话,真是“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少年科学》到了“而立”之年。我曾经与《少年科学》有过“亲密接触”,为这家杂志写过几十篇文章。只是后来我转轨到纪实文学创作,才跟《少年科学》的联系中断了。直到今年一月,《少年科学》的一大群小记者到我家里访问,这才又建立了“热线”联络。我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的诸多作品之中,有两篇作品是最难忘的,而这两篇都是科幻小说……三十年前,《少年科学》创刊于艰难的“文革”时期。在“文革”中流行一句话:“知识  相似文献   

16.
开心直播     
七十二变——蔡依林生日:1980年9月15日星座:处女座生肖:猴身高:158cm籍贯:台湾省台北市学历:辅仁大学英文系家中排行:老二嗜好:学些不同的唱腔,看电影,出外游玩最爱的颜色:绿、黑、蓝最爱的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最喜欢的乐器:铜琴最爱的音乐类型:浑厚的黑人音乐、Techno幸亏还有一条年轻人下班回家,发现新婚妻子在发愁。“我真是没用,”她说,“我刚才替你熨那套西装,把裤子臀部烧了个大洞。”“不要紧,”丈夫安慰她说,“那套衣服我多备了一条裤子。“”对。”妻子高兴起来,说“:幸亏这样,我用那条裤子把烧的洞补上了。”可笑可乐胖猪一个…  相似文献   

17.
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优化媒体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组合成优化的媒体系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仅以《少年闰土》一文为例,谈谈设计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问题。 一、音像同步,感知入境   音乐是激发情感的兴奋剂。在讲课文之前,如果能采用配音阅读的方法,极易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怎样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对闰土的敬佩…  相似文献   

18.
<正>威海一中学生丛治辰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并荣获金奖,其参赛作品《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随后入选了《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读本》。在这篇文章中,丛治辰将磨灭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方式比作草坪机:"它  相似文献   

19.
赵菱提着一大袋信去邮筒那儿投寄,投了好大一会儿。一旁的交警注视了她半天,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走过来问:小姐,我想问问你给谁写了这么多信?”赵菱一边投一边说:“是我们《少年文艺》编辑部给读者的回信。”交警一听,睁大了眼睛,惊喜地说:“《少年文艺》?哦!我从前也很喜欢看的。这样吧!你给我一张名片,我明天到你们编辑部给我儿子订去!”  相似文献   

20.
守候     
"缘起于一次偶然。"想必无数的《经典美文》的粉丝们,都会这么异口同声地说:我也如此。那是初二担任学校广播员的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偶然结识了《经典美文》,直到现在她还陪着我,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