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来说,中央级报刊也就是人们说的大报的副刊容易办些。举凡全国各大报纸,诸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汇报的《笔会》等,无论其副刊的刊龄,还是其副刊的质量,地方报纸副刊都  相似文献   

2.
蒋凤  杨春明 《新闻窗》2009,(4):68-70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办好副刊,使副刊真正起到为正刊帮忙、增色的作用,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副刊品牌,与正刊相得益彰,共同提升报纸的权威性、可读性和亲和力,使报纸更受读者欢迎,就必须加强对副刊的策划。《毕节日报》作为一张地级党报,自创刊开始,就一直重视副刊的优良传统,先后开办了不少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栏目。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毕节日报》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单色报到多色彩报,副刊也迅速调整思路、调整栏目,强化策划意识,与正刊与时俱进,成为《毕节日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副刊溯源     
有些新聞史研究工作者认为1872年《申报》开始在新聞后面附戟詩詞小品之类“副刊性文字”,是“副刊的前身”。但是,据我所知,《上海新报》在《申报》之前就有副刊性文字。《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紙,为出版《华北先驅报》的英商字林洋行所創办,由英美传教士主編。1861年11月創刊,刊行历时十一年。  相似文献   

4.
一、旧时报纸的副刊人们通常把报纸叫做新闻纸,凡读 “ ”报,也总是先浏览要闻。可也有这样的人,拿到报纸, 只是瞟两眼新闻就直接往后翻,一直翻到他平时感兴趣的副刊才停下来,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报纸的副刊是否和“正刊”同时诞生,未加考证,不敢妄言。但报纸的副刊和“正刊”同样声名远播、影响久远的则不乏其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界以四大副刊最为著名。它们是:北京晨报副刊、京 《 》《报副刊》,天津的民国日报·觉悟,上海 《 》的《时事新报·学灯。仅以晨报副刊为 》 《 》例,即可看出当时副刊…  相似文献   

5.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综合性副刊?在讨论综合性副刊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副刊这一概念。我国报纸上的副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才达到现在这种样式。最初的副刊是在报纸的最后部分刊登一些诗词、小品之类的文字,它没有名称。第二个阶段以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创办随报附送的《消闲报》为开端,人称“附刊”。其后,有的报纸便在正张上划出一个版面来刊登些副刊文字,并沿用“附刊”这一名称,副刊  相似文献   

7.
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作为报纸的调味剂,倘能办得味道特别沁人心脾,那么,不仅使副刊耐看,而且对提高整个报纸品位,扩大报纸的读者群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由于公费订报的比例日趋下降,党报由于特定的严肃庄重的风格,远不及轻松活泼的晚报令读者容易接受的形势下。党报副刊相对正刊来说,算是一块“自留地”,办好、办活、办精它,对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记得一位老报人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在副刊。"因此,在专副刊上下功夫,力争办出特色来,成为近年来报业同行不约而同努力的办报方向之一。历来副刊不副,它与正刊之间虽有区别,但  相似文献   

9.
读了夏衍同志谈报纸副刊的文章(见本刊第四期)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了自己对副刊工作的一些感想。虽然做副刊编辑也有几年了,但是说来惭愧,对什么是副刊,在观念上却并不很明确。这样,工作中问题就来了。第一,往往混淆了正刊与副刊的界限,把副刊也搞得和正刊差不多,或者弄得既不像正刊,又不像副刊,不能突出副刊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不明确正刊与副刊的主从关系,有时把副刊的特殊性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和正刊脱节;这也难以发挥副刊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10.
京郊日报的专副刊深受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期以来,编辑记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拓宽专副刊思想领域,探索专副刊与新闻正刊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上丰富了整个报纸专副刊的实践活动,为专副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京郊日报》专副刊的回顾京郊日报的前身,是1980年10月创刊的《北京日报郊区版》,到现在已走过18个年头了。当时创刊时,是一张四开四版周三刊的报纸。由于刊期长,新闻性偏弱,拼抢新闻毕竟不是它的特长,所以在办好一、二版新闻版的同时,一直十分注重办好三、四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战旗报》副刊以其清新、靓丽、富有个性的面孔,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在成都军区所属基层部队,《战旗报》副刊几乎成了战士们阅读的首选。不少战士说,《战旗报》副刊与别的报纸副刊不一样,不仅版式好看、文风清新,而且内容离战士很近,很有吸引力。一些军界同行和外区部队的领导也称赞:《战旗报》副刊办得好,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效应。贴近基层突出兵味翻阅《战旗报》,你会发现该报的第四版全是青一色的副刊,其风格与其他报纸副刊迥然不同。版面设计新颖,内容也非常丰富,有《金沙江》、《大西南》、《多彩军营》、《美苑》、《…  相似文献   

12.
联系专业作者是报纸办好副刊、专刊的必备条件,是一项基础工作。以报纸副刊而言,报业发展史上没有哪一家报纸的副刊依靠自由来稿而办得有声有色。中国报业史上副刊的辉煌期恰恰是副刊编辑与专业作者联系极为紧密的时期,如五四运动之后的四大副刊、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副刊《自由谈》等。在当今网络资讯发达、媒体写作系  相似文献   

13.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第二期《一月谈》专栏,发表了我写的短文——《办了扩大版,怎样办正刊?》。说老实话,文章写好邮走后我真有点后悔,说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呢?我们办了星期刊后,正刊又办得如何呢?也好,文章的发表反倒逼着自己开动脑筋,思索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中国商报办星期刊的情况,联系近日经济日报正刊,再谈谈“办了扩大版(包括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第二期《一月谈》专栏,发表了我写的短文——《办了扩大版,怎样办正刊?》。说老实话,文章写好邮走后我真有点后悔,说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呢?我们办了星期刊后,正刊又办得如何呢?也好,文章的发表反倒逼着自己开动脑筋,思索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中国商报办星期刊的情况,联系近日经济日报正刊,再谈谈“办了扩大版(包括  相似文献   

16.
副刊初探     
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知音》创刊于1985年,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发行量超百万册的名刊之一。 《知音》的成功,是与其鲜明地突出人情美与人性美的特色,不断地升华“人情美、人性美”这一主题分不开的。《知音》人在升华刊物的主题中,博展其爱心。  相似文献   

18.
杨呈霞 《新闻爱好者》2011,(12):129-129
“以基层的视角办基层人的报.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这是河南日报(农村版)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要办一张市场接受、农民喜爱的报纸的指示精神,2011年改版时新提出的报纸定位。《作品·民间》二合一版,是该报依据这一定位及改版思路而新设置的副刊。如何把《作品·民间》版打造成基层喜爱的精品副刊,作为该刊的编辑,在编刊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要打造基层喜爱的精品副刊。就要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北京地区第一强势主流媒体,《北京晚报》不仅在正刊上下足了功夫,其在副刊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本文通过对《北京晚报》副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对文学阵地的坚守、分众化的栏目设置、动静结合的内容编排、与读者互动以增强读者的忠诚度以及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等特色,具体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家庭》和《知音》为代表、包括《婚姻与家庭》、《现代家庭》、《莫愁》、《妇女之友》等林林总总的传统女性期刊,由于侧重关照女性情感的慰藉,以及女性角色定位的指导,二三十年发展势头一直良好,在刊物森林里占有重要位置,像《家庭》和《知音》还能傲视国内期刊,稳居国内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之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