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评价出发,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基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开展的调研,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及已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研究发现:在参与意愿方面,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女性、本专科应届毕业生的参与意愿更强;在满意度评价方面,男性、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明显更低: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所提供的“发展性措施和机会”的满意度高于对“保障性措施和环境”的满意度.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和个人发展受限制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关注和投入不够、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则是困扰已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难题,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作为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有很大意义上的安排,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同时,还有利于我国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促进青年人才的持续发展和改善基层青年队伍的结构,为此,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现状做出深入探讨,就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作出调查,以期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能够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基层就业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基层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思想观念有差距等等,使得大学生在基层"下不去、呆不住、干不好"。因此,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利用媒体公共服务等有利因素,建立基层就业长效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良好基层就业社会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两项计划"项目实施迄今已10余年,累计有20余万大学生参加。每年都有上万名的大学生选择"两项计划",愿意到基层单位、偏远地区奉献青春,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两项计划"?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价值观选择更偏重于哪几个方面?参加"两项计划"工作岗位后,对工作的满意度如何?本文以杭州某大学近五年来参加两项计划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一环境一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7月15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可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7.
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强化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基于SEM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以量化的方式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方式和具体路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是家庭文化资本与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中介变量,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学习成绩间接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家庭文化资本越高,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越低;城乡之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方式存在路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9.
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正在发生变化。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受公务员招录的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中存在理性策略空间。绝大多数愿意考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是受到有限理性利益需求的影响,而非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政策启示在于:分类灵活设计基层就业计划、人性化设计与倡导性鼓励并重。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择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运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专题问卷调查数据,将2012年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女本科生作为分析对象,男本科生作为参照对比样本,通过建构全景多层的测量框架和解释模型,检视了男女本科生主观的和现实的择业质量影响因素差异。虽然女生在客观就业质量方面大多低于男生,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却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显示出"能力就业"的心理;专业类型、校外实践对女生择业质量有较大制约,但学校就业指导等对女生择业质量的影响并没有像其对男生择业质量那样显著。建议开展网络朋辈咨询,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高校女生组织、社会性别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分性别的综合就业统计等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社会实践课程效果直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的影响,文章以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合作调查》为例,从个人因素、课程特性、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大众传媒等六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中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认识社会现状以及吃苦耐劳,课程特性中的课程难度、调研条件,教师因素中的提供培训、关心食宿、老师对项目重视程度,学校对课程项目重视程度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结果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和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培养院校关注的热点。2017年至2018年,在我国中部某省省属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公费师范生男女比例失调,并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教师职业认同感高,终身从教意愿低;对专业兴趣高,对教学满意度低;深造进修诉求高,继续履约意愿低),以及就业向城性的趋势。据此,提出七个方面政策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培养途径、完善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云就业"平台已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基于信息技术采纳和自我效能理论,探讨影响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产生的条件因素及导致的结果因素,从而研究以自我效能为中介的大学生"云就业"平台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结构方程对构建的大学生"云就业"平台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风险、感知真实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通过自我效能显著影响行为意愿,感知成本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蒋承  李笑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47-56,188,189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环境—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因为融入或适应问题,当前基层就业大学生存在"用不上、留不住"现象,本文运用基层就业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当前状态以及对工作未来的信心,着重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两者的影响.研究发现:(1)只有人力资本中的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当前状态与未来信心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2)工作经历主要通过择业动机、基层认知、工作参与等因素对当前状态和未来信心产生不同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引导基层就业大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基层就业观念",让大学生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基层实现"用得上、留得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创"背景,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个人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最直接的因素。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和创业环境均在5%显著水平下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大学生的外部环境影响,自身的内部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解释力度更强。  相似文献   

18.
周伟梁 《高教论坛》2021,(6):113-11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优质化、智慧化和集约化发展,旅游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有业不就,或者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导致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这对处于旅游业新兴发展阶段的新疆地区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新疆6所本科大学202名2020届旅游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就业态度;(2)主观规范不会对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但会通过作用于就业态度的方式间接影响其就业意愿;(3)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就业态度和主观规范分别受态度信念和规范信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首先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4个方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愿的分析框架;接着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江夏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回收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处于中上水平,但对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对于具体的学习目标依然不够清晰与明确;同时,各类影响因素中的"每月学习费用支出"、"所学专业"、"行为态度"、"行为目标"、"一周自习时间长短"、"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社会兼职的参与程度"等变量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茂雄 《高教探索》2012,(2):131-136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关系、人情、面子、财富和权力等级等先赋性因素占据社会的重要地位。社会资本"强关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大学生就业机会上,而应该深入分析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文拟以家庭为基点,综合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两种理论视角,把就业满意度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探讨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同时,对家庭社会资本容易造成的关系就业、内部招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