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晴雯、袭人和平儿,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三个女奴形象。这三个女奴在《红楼梦》中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晴雯、袭人和平儿,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三个女奴形象。这三个女奴在《红楼梦》中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形象,其“身为下贱,心比不高”的品性令人赞赏。对这一复杂性格形象的理解与把握,疾病描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通过对晴雯疾病描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人物形象独特的性格内,核同时,通过疾病描写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从而使读者对晴雯“这一个”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就是《红楼梦》关于晴雯疾病描写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如实描写”的典型,其中最为典型之一的是对贾府中众多的丫鬟群体的描写,她们的形象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各有不同,其中以鸳鸯、晴雯等为代表的女奴形象尤为感人至深,令人读之难忘。可以说,她们的形象是对封建社会末期官僚地主家庭中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奴反抗性格的典型概括。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在于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如实描写”的典型,其中以鸳鸯、晴雯、司棋等为代表的一群女奴形象尤为感人至深,令人读之难忘。可以说,她们的形象是对封建社会末期官僚地主家庭中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奴反抗性格的典型概括。  相似文献   

6.
高昂  高万年 《天中学刊》2007,22(1):68-72
《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两个既俊俏又聪慧的大丫环——袭人和晴雯,作者并无贬一个褒一个、薄一个厚一个,而是把她俩作为同是受驱使、受奴役的正面人物来描绘的,真实地活画了身处贾府特殊环境和具有特殊地位的两个丫环的典型形象。正确认识、分析这两个人物,对于深入研究《红楼梦》的艺术形象创造应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红楼梦》中女奴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分析了贾府中女奴的处境与追求,论述了这个弱势群体不可逃避的人生悲剧。本文还以一定的篇幅分析了袭人与鸳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奴的个性,并由此产生的结局。辨别了不同级别的女奴人格的高下之分和作者对她们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9.
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象时除了申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外,笔者认为,以这些丑角形象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部不朽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众多权贵的形象,也生动地描绘了袭人、晴雯等一群奴婢的形象。而在这一群奴婢的形象当中,作者对晴雯形象的描写虽然文字不算多,却富有审美价值。探讨这审美特征,对了解晴雯形象在这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把握作者审美理想,都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邵丽敏 《现代语文》2009,(11):60-61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把晴雯塑造得有血有肉、光彩照人。晴雯身上的确存在骄横欠宽容的缺点,但她天生丽质,干练爽利、心灵手巧,正直无畏、刚强不屈。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独具魅力的对晴雯形象。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小说.它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过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耻、必然败亡的命运.就其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看作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形象的历史.但是,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一直为地主资产阶级的“红学”家们所践踏.他们从人性论出发,避而不谈《红楼梦》中揭示出来的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总是把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孤立起来,抽去它具体的阶级内容,并把它夸大为全书的主题,称《红楼梦》是什么“忏悔情场”之作,是“爱情的青春的颂歌”.把《红楼梦》看成是谈情说爱的小说,还是看成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形象的历史,这是长期以来《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到巴尔扎克时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对于《红楼梦》来说也是这样。我们读一读清代历史,读一读流传下来的有关历史材料,了解一下《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所描写的内容,比这些史料所记载的要具体、丰富、深刻多了,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确实是一部“现实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人物故事连环画《晴雯》,我被美丽纯朴、热情奔放、心直口快的少女晴雯的悲惨命运所感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更被这本画册精湛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简练、富有情感的语言所吸引,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同情和钦佩的心情,赞扬了在《红楼梦》大观园中备受压迫而又不断反抗的女奴——晴雯。她身为奴婢,但她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从不听从主子的奴役、不任由主子的践踏,处处维护着人的尊严。文章以晴雯和大观园里的奴婢作比,尤其是与袭人作比较,显示了晴雯具有不同于其他女奴的特点:聪明、勇散、正直、坦率、倔强、自尊、自重。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晴雯死于封建专制的压力下,她的死,是对封建专制势力的控诉。  相似文献   

17.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那座“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大观园里,晴雯是许多敢于反压迫、反侮辱的女奴中的一个突出代表。贾府的管家婆王善保家的曾在主子面前这样骂过晴雯:“晴雯那丫头……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不大成个体统。”这一骂,的确道出了晴雯反抗性格的核心。不错,晴雯正是这样一个敢于藐视封建“体统”并与之作斗争的反抗者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地一百四十多个个性鲜明,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晴雯与她身边的宝玉、黛玉、袭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原著所描写的具体事件中来探讨晴雯性格中的矛盾性与反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