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长江古称“大江”,始于汉止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长江这一名称,出现在六朝  相似文献   

2.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3.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的典型。这里打算就它的开头部分(上阕前几句)讨论它的基本情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开头部分,成为《念奴娇》这个词牌的代名,它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从古至今,它有积  相似文献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5.
《念奴娇·赤壁怀古》乃一代词宗苏轼的传世名作 ,后人推尊之至 ,誉之为千古绝唱。但是此词的风格 ,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说它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有人说是旷达 ,有人说豪放旷达兼而有之。众说纷纭 ,孰是孰非 ?笔者经过反复诵读 ,多方比照 ,最终倾向于认为 ,此词风格是旷达 ,不是豪放。词开首以大江起笔。“大江东去” ,隐喻着岁月的匆匆流逝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意谓多少风流人物的英名伟功都随着波涛逝去而再也无迹可寻 :在滚滚东流的长江面前 ,风流人物的形象显得如此苍白。读着此句 ,我们不禁想像词人站在永恒的长江边 ,感…  相似文献   

6.
朱杏枝 《学语文》2008,(6):35-35
黄州城外濒临大江的赤壁矶,只不过一红色的山冈,略无草小,由于遇上了才情超迈、旷绝古今的苏轼,才借助他的《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名扬天下。这是一个江山因才子美文而传的例子。赤壁江月静静的照耀着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大江,阅尽了人世的沧桑.或许她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因为拥有了坡仙清澈洞明的旷达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壁遇苏轼也是江山之幸。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封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用诗文讽喻新法,维新派官僚罗织罪状,将其贬至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苏轼以“赤壁怀古”为题,借凭吊古代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慨。上阕以大江滚滚东去,淘尽千古人物总领全篇,着重描写雄伟壮丽的景色。作者始终把江山和英雄联系在一起。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是写眼前的长江,又是指历史的长河,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妙语双关,富于哲理。作者言下之意是: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时间的流逝是多么  相似文献   

9.
提起豪放词,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10.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11.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宇宙空间浩浩荡荡,无垠无边。大文豪苏轼夜游赤壁,慨叹油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怎会让人不伤感无奈!然而豁达的苏轼却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豪迈地放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12.
纵观文学史,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丰富、复杂的,为此人们对它们的评论也见仁见智,其说不一。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曾三咏赤壁(即前后《赤壁赋》及词《赤壁怀古》),特别是其中的《前赤壁赋》与《赤壁怀古》更是诗文中的瑰宝,但是人们对其认识也分歧甚大,难以统一。不  相似文献   

13.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写的散文小品,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林语堂并称为苏轼四篇“最精的作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美趣。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满心的疲惫和创伤。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中,苏轼饱受了一番折磨和凌辱,现在他真的很需要休息。不过苏轼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从痛苦走向了旷达。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变过程。的确,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其中尤为突出者,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个充满诗意的句子。虽有…  相似文献   

1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宋代大词人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的一首怀古词作。这首词正好体现苏东坡雄贯千古的豪放词风。词的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开篇一句,气势非凡:大江劈空而来,滚滚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江流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以抒发怀古之情。“人道是”三字,让我们…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今年第6期发表了马茂书先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题》一文后,一些读者来信,对作者对“大江东去”句的理解提出商榷意见,现选刊两篇———马先生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理解,我不敢苟同。大江的巨浪究竟淘尽了什么呢?当然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马先生说:“既是千古风流人物,他们的英才和业绩,自当流芳百世永垂千古,身虽死而名不灭,就像不废的江河一样万载长流。这样的英才历时愈久愈见风流,怎么会被东去的大江,时间的巨浪淘尽了呢?”这是马先生的观点,或者说是现代人的观点,却不是八百多年前的苏轼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首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它的理解,我认为,无论是从内容,从情理,还是从语法角度看,马老师的看法都难以成立。从语法角度看。按照马老师的“表述”,原句就成了“大江东去,浪淘尽(沉渣式人物),风流人物(显出千古不朽)。”原来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个分句变成2个分句;“淘”(马老师认为是“淘尽”)的宾语变成“沉渣式人物”,被省略;“千古风流人物”成了另一分句的主语,它的谓语是“显出千古不朽”,也被省略。这,符不符合文言语法规则?不符合。文言有宾语省略现…  相似文献   

18.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19.
张港 《语文知识》2001,(9):9-10
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都是自古传诵的炼字改诗佳话,而苏轼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修改却鲜为人知。其实,《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修改也是颇能让写作者深思的炼字改诗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看到的苏轼这首词,通常版本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相似文献   

20.
苏轼被贬黄州,对黄州那一名叫“赤壁”的地方情有独钟,曾两次携友游览,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怀古作品。这些作品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藐视困苦、旷达豪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