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月聚焦     
赖闪光 《广东教育》2007,(7):122-122
《死亡笔记》;呼唤本土文化精品;《死亡笔记》不能一缴了之;以生命教育驱除心理阴影;《死亡笔记》也是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
作者介绍:李国文,当代作家,原籍江苏盐城。其短篇小说《月食》《危楼纪事》分别获得1980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般木涅》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著有随笔散文集《骂人的艺术》《淡之美》《大雅村言》《楼外谈红》《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其中《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2003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3.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4.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6.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四首挽歌语言风格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英国十九世纪女诗人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的《当我离世而去 ,最亲爱的》、《记着我》、《逗留》、《安息》四首挽歌的语言特色进行探析。这四首诗优美纤巧、哀婉动人 ,表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探讨、冥想与体验及对爱的依恋。诗人运用完美的形式 ,和谐的音韵 ,简单、质朴的词汇 ,巧妙的修辞格谱写出凄美的死亡与爱之歌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德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本文以歌德的《浮士德》和海涅的《诗歌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死亡题材的经典描写进行了比较,对其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效果进行了总结,揭示死亡在西方社会的寓意和在德国文学中的艺术魅力,揭示了《浮士德》和《诗歌集》长久保持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习丹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22-23,30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中呈现出许多死亡故事。因为死亡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需要关注。将《红楼梦》死亡描写进行分类来考察《红楼梦》的死亡观,还可以透过几个主要女性的死亡来分析贾宝玉觉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以众多人物的悲惨结局铸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品,死亡在小说中挑起了无与伦比的脊梁支柱,《红楼梦》的评点家以死亡书写为基准,证实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以《红楼梦》的评点为角度,力图从死亡在小说评点中的道德寄寓,死亡在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价值,死亡在小说叙事中的结构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启发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采薇》是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之一,小说结局为伯夷、叔齐死于首阳山,至于死亡原因,大家说法不一。简单看来,伯夷、叔齐是饿死的,但他们死亡的真相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流言蜚语乱传,伯夷、叔齐心理压力过大而死;其次是兄弟之间失和,不再互相敬重致死;还有一个死亡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指环王》系列到《哈利·波特》系列,从《纳尼亚传奇》系列到波西·杰克逊,魔幻的风潮似乎一直都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今年《哈利·波特》系列即将踏入完结倒计时,迎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绝处逢生、重现银幕;迪斯尼的最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阳娟蓉 《时代教育》2010,(2):237-238
自有人类以来,死亡差不多己成为一个与人类同龄的古老话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与无限的困惑。本文以《药》和《祝福》为例来看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文章首先对《药》和《祝福》中的死亡意识进行分析,其次,对鲁迅小说透露出死亡意识的原因和死亡价值的追问进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明清四大小说中死亡现象的审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清小说家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小说文本中,使死亡现象变成建构小说艺术世界的重要基石。《三国演义》:死为不朽生崇高;《水浒传》:死为酣畅生愉悦;《金瓶梅》:死为纵欲生警示;《红楼梦》:死为无奈生怜悯。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8):46-54
"女神时期",郭沫若交织在多重身份的压力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孕育了最初的求死冲动。作为情感的宣泄,郭沫若追求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死亡,而非"死亡的相关产物",形成作者独特的死亡意识。在《女神》中,死亡不仅表达了创造与重生,还表达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和英雄的歌颂。死亡在《女神》中产生了转向的作用,具有崇高和神圣的色彩,这对于理解郭沫若以及《女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20.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抨击达到了极至。他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使得人类世界蒙上了死亡的阴影;劳伦斯在小说中主张以死亡消除死亡;但是小说的这个主题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