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齐己生活在一个万方多难、遍地刀兵、生灵涂炭、灾难深重的时代。他自幼为僧,安禅静习,四处游方;60岁时任荆州僧正,掌管荆南僧务。齐己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既面对现实,描述唐末五代战乱,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并揭示其苦难的根源,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的见解;又着力宣传佛理,阐述对佛教教义的解悟。齐己勤于写诗,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第一诗僧。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1991年10月和1994年5月,在一代诗增齐己的故乡益阳,连续举行了两次齐己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一批成果,并成立了以我校中文系汤可敬教授为会长的齐己研究会。为进一步把齐己及其僧诗研究引向深入,我刊拟从本期起开辟“齐己研究”专栏,欢迎各界人士参加讨论,发表新见  相似文献   

3.
齐己虽然幼年即已进入了空门,但他整个一生是处于干戈扰报,社会凋敝,人民在水火之中挣扎的时代。加上他先后近十年的游方生活,北方曾到过湖北、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南方曾到过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东南曾到过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无非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不能不有所感触而形之于歌咏。正如他自己所说:“世论随时变,禅杯历劫同”以全唐诗》卷841《游三觉山》。以后引该书,只标卷数。)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当时政治、经济、战乱等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齐己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可以概括为六类…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中五代宋初戒牒研究王书庆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授戒的记载,传戒的地点有灵图寺、安国寺、乾元寺、普光寺、龙兴寺、报恩寺、三界寺诸寺。目前存在的戒牒有三十几份,授戒的时间主要在五代末至宋初(公元961年—公元987年)这一时期,受戒的地点在三界寺和...  相似文献   

5.
在佛文化交流中,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是法显、玄西行求法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其实,唐高僧鉴真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顾生命安危,冒着骇浪惊涛,冲破重重险阻,六次东渡日本的壮举,是完全可以与他们媲美的。一、鉴真生平鉴真,乃中国佛教律宗①的嫡系传人,日本律宗的开山始祖(后来,日本人尊他为“过海大师”)。他本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戊子(公元688年),卒于唐代宗宝应二年癸卯(公元763年),享年76岁。据说,战国时代齐国辩士淳于是他的先人。他的严父是一位虔诚佛教,…  相似文献   

6.
齐己的诗癖和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盛唐僧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影响不大。到了中唐、晚唐,僧诗创作渐趋活跃,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诗僧,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以负盛名的皎然、贯休和齐己为最著。历代评论家大多以为皎然诗清而弱,贯休诗豪而粗,而齐己诗风独遒。齐己因为“篇什多而益善”(明胡震亨语),特别是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在僧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齐己所处的时代及其诗、诗集 齐己出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卒于后晋天福  相似文献   

7.
荣明 《文教资料》2001,(3):37-41
谢无量从十岁写诗,到终年八十岁(1964年)从未停年辍月,以古体绝句律诗为主,间有乐府和小令,遗存的有两千余首,常能读到的有三四百首。他一生经历的时代环境正是“猛雨催花日日残,河山垂泪作春寒” 的时代环境,从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1949年恰恰是一个漫长的战争年代,烽烟遍地,流离飘泊,他几乎没有稳定的安闲环境和生活。北京、南京、上海、天津、香港、广州到西南的成都、重庆、西安及沈阳、宝鸡,可以说东西南北都有他“历乱风花历乱心” 的伤痕,他的诗歌绝大多数是“感慨万端”。正如他《题屈原像》: …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喜爱古文和历史,在学术上则偏向于理学。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京散馆,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出京,在京十三年,主要以理学为己任。31岁(公元1841年)师从唐鉴,32岁(公元1842年)与倭仁“以实学相砥砺”,34岁(公元1844年)作《五箴》以自警。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师     
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他很爱写诗。有一次,他看见在风雪严寒的冬天里,梅花竟然开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五律《早梅》:  相似文献   

10.
华严古刹     
华严寺座落在大同城内西南隅。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象、铜象。”随着辽代中期诸帝的宣扬佛法,广建寺庙。当时,华严寺规模已相当宏伟。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寺内的大雄宝殿等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旧址重建了大雄宝殿以及其它一些殿堂楼阁,规模宏大,殿宇壮丽。元明之际,再次受到战争的破坏。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一度没为官产,改大殿为大有仓。明中叶以后,华严寺析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经过维修,又将上下两寺并为一寺。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在山门内右侧保存有诗  相似文献   

11.
唐僧玄奘,姓陈名袆,洛阳缑氏镇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陈氏全家信佛,他十三岁即随其兄长于洛阳静土寺出家为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进入长安拜访名师,学习佛法,这年他才十六岁。接着他又过秦岭入成都,渡三峡,游荆、楚,遍访各地宝寺名刹,钻研佛学,造诣甚深。到他二十多岁时,已是名满佛门;重回长安之后,被长安的佛教学者誉为“释门千里之佛”。但他很不满足自己所学,想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蜀相》是杜甫初到成都所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离开了暂住一月的同谷县前赴成都,为衣食所迫,一年中辗转了四个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和同谷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窟的保护现状黄克忠(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大多数的石窟是佛教东传之后作为宗教形象的石窟寺。就时间而论,始于汉代(公元2世纪),而最多的是北魏至隋唐(公元4-9世纪)时期开凿,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就地区分布看,比较集中的分布在古丝绸之路上、黄河流...  相似文献   

14.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翠云山上,原址在翠云山东北一公里处的慈林山坳。法兴寺十二圆觉像是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彩塑作品之一。法兴寺彩塑的历史,一般认为,圆觉像的癃造是在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风格方面,法兴寺圆觉殿彩塑,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遗风,被称为“宋塑第一”,确定当之于愧。  相似文献   

15.
有关唐僧     
《西球记》里的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他的真实事迹如何2牺游记冲描写的唐僧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他的法名叫直类,俗姓陈,本名,生活于隋唐时期的600-664年之间。作者吴承恩就是取材他往印度取经求法的历史事迹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据历史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直类生于洛州猴氏县东南凤凰谷陈村(今河南省假师县陈河村),兄弟四人,玄类最幼。他的二兄长捷早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玄类到了十三岁,也跟着二兄长捷在净土专出家为增。据说他在净土寺听法诵经,好学不倦,尤其对景法师讲的《汉墨经》和严法师讲的《摄大乘论》很感…  相似文献   

16.
一字之师     
语出《唐诗纪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爱好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叫《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就去请教朋友郑谷。  相似文献   

17.
儒雅多才的魏国司徒王朗杨玉金王朗(约公元152年-228年),字景兴,东海郯人。年青时拜太尉杨赐为师学习经书,后以“通经,拜郎中,除丘长”。杨赐于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死后,王朗弃官为老师眼孝。后来官府察举他为孝廉,征召他到府任职,他都没有答...  相似文献   

18.
对于齐己生卒年的考证 ,自宋以后颇多谬误。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1 51称 :“宋人注杜甫《己上人茅斋诗》 ,谓齐己与杜甫同时 ,其谬自不待解。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定齐己生年上限“不过生会昌四年” ,亦颇疏泛。考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之一称 :“电击流年七十三 ,齿衰气沮竟何堪” ;之二称“十五年前会虎溪 ,白莲斋后便来西。”由此可知齐己 73岁作此组诗时 ,已离开江西至荆州 1 5年 ,由此反推 ,齐己初至江陵时为 58岁。按齐己《白莲集》卷 5《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前者有序 ,称 :“予以辛巳岁蒙主人命居龙兴寺。”…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  相似文献   

20.
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笑》诗自注),故号“八指头陀”。他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氏。其一生除去苦难的童年少年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八岁至三十四岁为早期——出家为苦行僧,遍游江南;浙江刊刻其《嚼梅吟》,步入诗坛。三十五岁至五十一岁是中期——为湖南大罗汉寺、衡山上封、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长沙上林寺等六寺住持;湖南刊刻其《诗集》十卷,诗名大振。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是晚期——为浙江天童寺住持,中华佛教总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