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讯的生命在于对时代的感应,在于不断传达新的时代信息,迅速、直接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记录历史的每一瞬间。通讯的表现手法,与它的这一新闻报道的特点紧密相连,所以,它与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有很大的不同。新闻报道要求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快,还要写得短,这就要求通讯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据实直书——早年周恩来在采写《旅欧通信——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1921年12月18日—1922年1月9日天津《益世报》)时所提出的这一原则。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第八个字名曰“实”。所谓“实”,是指“实在”,从新闻的基本规律讲就是“用事实说话”。写通讯要站得高。还要落得实。周总理早年写《旅欧通信》这篇通讯时,提出个原则——据实直书,这句话说出了通讯手法的特点——直接、实在。通讯反映新闻事实比较详细,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要具体、形象、自由、灵活;其表现手法为“全天候”——记人、叙事、写景、说  相似文献   

3.
怎样写通讯?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怎样把通讯写好写活,写得引人入胜?这也是新闻界的行家里手十分重视的问题。各类谈新闻写作的教科书,是总结前人成果形成的基本模式。但问题在于,按照这些模式写作出来的通讯,往往会显得干巴、死板、缰化、枯燥,千人一面,缺乏新意。所以,我认为,初学者当然需要有教科书上所讲的基本功训练,这正如走路、学书、要改变七扭八歪,就得模仿基本的步法、笔法,这一步是不可跨越的。可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5.
扈爱民 《报刊之友》2014,(9):164-165
做记者就要写新闻报道。通讯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题材,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相比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有创造性,写作的手法较为多样且富有文采。部分记者在写通讯的时候,文章所谓的有水平、有学问的“高雅之美”,就是在文章中堆积一些华丽的辞藻。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在通讯创作的亲身感受,论文内容摘要:介绍了通过多用惯用语、引用俗语(谚语)、穿插歇后语、巧用顺口溜、“客串”广告语、善用成语使通讯增色的体现通讯写作“通俗美”的几种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访问记,有人又称之为“专访”。它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人物或某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报道。它和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有共同之处,即比消息要较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新闻人物,它可以用叙述、谈话、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写人、记事。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一个“专”字。一般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新闻记者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将与现场人物谈话、观察现场、留意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搜集起来,写作时又以对被访人  相似文献   

7.
刘宾雁的通讯《推行改革,势在必行》(载于198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写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周口市的工业怎样从衰落走向繁荣。全文不到3,000字,介绍经验,提出问题,有说服力地体现了中央一再阐明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势在必行。这篇通讯的写作,颇有些特点。经济建设的报道,容易写得枯燥。这篇通讯却写得生动有致。作者着力把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熔铸在事实中,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描写去引导读者。1973年到1977年,周口市的工业  相似文献   

8.
写作人物通讯,作者总离不开叙述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说,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所见到的人物通讯中,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采用三种不同的人称,即“我”、“你(您)”、“他”作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就是作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我认为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和充实新闻写作是一个好办法。文学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的文学手法都吸  相似文献   

10.
前面的两篇“漫谈”主要讲,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要始终伴随着浓烈的感情,这是形象思维的两个重要特点,也是写好通讯的两个必要条件。本篇所要讲的是,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还要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是写好通讯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形象思维的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写作过程中,写入是重要的也是难度较大的,但这却是基本功。学会了写人,无论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新闻报道(如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中,或是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就大体上掌握了那种写作形式。如果把人物写活了,写真了,写得传神了,其作品就有可能成为成功之作。当然,写人有多种多样的手法,每个作者又有  相似文献   

12.
引子近几年来,学习写一些人物通讯,总感到在大体上可以写得出之后,便迎面碰到怎么才能写得深、写得活的难题,并常常有难以突破的苦恼。于是,我便试着从思想、细节、文采等方面作一点探索,也在读书、思考之余,零零星星地记下一些感受,尽管它是肤浅的、粗陋的,但对自己的写作多少还有些裨益。这关于文采的一篇,便是其中之一。现记述于后,和同行们切磋、交流,并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13.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工作通讯的写作(下) 要写好工作通讯,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分析好。一篇工作通讯想写出特点来,主要是靠分析得好。这里所说的分析,是把通讯中所反映的工作成就(包括生产成果和科研成果等)及其经验教训或问题,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记者或通讯员凭主观下断语或硬编出几条来。当下笔写作时,运用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做到寓理干事。新华社记者写的工作通讯《新会,历史在这里作了结论》,就体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深入、激情与细节———写好先进人物通讯的思考杨黎光仔细阅读我们报纸上每天出现的大量人物通讯,发现其中不少写得不尽人意。最大的缺憾就是人物通讯写得不感人,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空泛、干巴、概念化、程式化,甚至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仔细研究这些写作上...  相似文献   

16.
杨天美 《新闻窗》2013,(1):25-26
通讯的特点一是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二是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三是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采用多种写作手法的空间,而比较手法则是通讯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既是通讯、特写、访问记三者的融合体,又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一种大有可为的文体。正如著名记者柏生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自然,而且写得好思想上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战斗性,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迅速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生活特点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通讯的主题     
一篇通讯的采访和写作,选择主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主题,这是通讯的灵魂。如果没有主题,或是主题选择得不正确,那样写出来的通讯不过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罗列。只有把这些事实材料组织在一个主题之下,这些材料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才能发出声音,才能表现出这些材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列宁所强调的那样,主题必须是有政冶意义的。有现实意义的和涉及最迫切的问题的。这一点对通讯的写作来说,是加倍地重要。因为通讯是报纸的战斗体裁,它没有权利迴避当前的重大问题,而去描写生活角落里的琐事。通讯的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合乎党的政策和人民利益的,而且应当是迫切性的,力求对当前的重大问题作出解答。对报纸通讯写作有着深湛研究的加里宁曾经对通讯员们这样讲过: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还是其他种类的通讯,都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都要求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而且要写得“具体深刻,生动感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通讯是要写故事的,是通过写故事来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因此,通讯的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故事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故事、用好故事,让通讯真正成  相似文献   

20.
功夫在文外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通讯员写文章,功夫应在文外。 曾有作家告诫初学写作者:假如十天时间完成一部作品,用七天时间思考二一天时间动笔比用三天时间思考、七天时间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成功得多。 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一般是思考(打腹稿)的时间较长,动笔写的时间较短。当采访到一新闻事件后,首先要考虑到写什么体裁(消息、通讯、新闻小故事等)、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表现手法)?是现场短新闻形式还是一般叙述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