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在大西北爬了两年多各式各样的长城后,第一次踏上珠江三角洲这充满商品经济信息的鱼米之乡,真是感到好象一下子拉开了几十年的时间差。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却有相当大的差距。当时我们就想,应该拍一部片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感受影像的力量我的理想是当兵,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是当兵没有当成,记得当时招兵的人都已经来家访了,与我父亲"相谈甚欢".但由于文革中父亲有一些"问题",最后被拒绝.遭受第一次打击后,我1968年被下放到建设兵团,当时涉世不深,思想比较单纯.非常努力地工作,干农活、收小麦、背山火,很艰苦,十七岁不到,体重不到一百斤,扛的麦子一袋160斤,黄豆200斤,扛不动也得扛.1970年入党,提了干,还当了副连长.  相似文献   

4.
这两幅照片是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v DavidCamble)1918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拍的。甘博于1917、1924、1931年三次到中国,旅居期间,掀动快门,留下了5000多幅珍贵的黑白照片,照片记录了当时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其时,正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的五大洲人士陆续进入中国.这种进入,不可避免地要把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习惯一并带入,其中,肯定不乏与中国的传统文明难以兼容、甚至格格不入、非常刺目的部分.而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上海,还处在一个不能容忍男士烫头发、女士穿短裙的启蒙时期,闭塞的坚冰尚待打破,泛政治化的倾向仍在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便是时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被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文摘类报纸应运而生 我国第一批文摘类报纸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从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信息的需求量很大。而当时党报一统天下,新闻报道宣传政治化,信息供应不足,报纸的信息内容和可读性远远不能满足读者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物质生活逐渐改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迅速膨胀.文摘类报纸因时而起,应运而生。文摘报一问世即以其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短小精悍的篇幅、平易朴实的大众风格……以趣味性、可读性、服务性,贴近百姓生活,迅速吸引了大批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7.
一、由来和背景20世纪20年代,电影业突如其来地侵入了几乎每个美国人的生活。这种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它对接受它的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促使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了解媒体与特定受众间关系的研究项目诞生了。当时正在美国兴起的两个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大众...  相似文献   

8.
看着墙上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以及柜子里陈列的韬奋当年用过的文房四宝、生活用品和一些与韬奋有关的出版物等实物,韬奋的形象益发高大起来。尤其是看了那些纸张已经发黄的、反映了韬奋一生功绩的生活书店出版物,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韬奋尚且能够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下,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是不是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骊《阅微草堂笔记》除了狐鬼题材的作品外,书中收集了当时大量的趣闻逸事,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无情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见到徐伯昕同志,是在1935年2月。我当时是《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和生活书店的一些出版物的小读者,受到这些书刊的影响,我开始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政治上逐渐有所觉醒,憧憬着一个书店工作环境来充实自己。恰巧那时候生活书店登报招考练习生,我就下决心报名去试试。笔试是在上海环龙路中华职业教育社二楼进行的,我是很多年龄相仿青年中应试的一个。不久,书店通知我面试,接待我面试的就是徐伯昕同  相似文献   

11.
杨晓强 《新闻窗》2012,(5):59-60
我国第一批文摘类报纸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面对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文摘类报纸以其密集而短小的信息,平易朴实的平民风格,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合理的价格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用图文声像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形态以及传播的瞬时性、受众的互动性、评论的针对性、信息的民主性等特征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2.
关玲 《中国广播》2007,(5):13-14
初听《阿亮的烦恼生活》是在2004年第一届广播娱乐节目大赛上,当时觉得这个栏目幽默风趣,而且很贴近生活,确实是一个好栏目,但仅此而已。三年后再听这个栏目,真的很吃惊。首先,它居然生存了四年。在如今变化比计划快的年代,能够长时间生存和运营的节目真的很不易。其次,这个栏目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制作和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人可以说是与韬奋有缘。 1981年,我从上海市出版局机关的理论研究室“划”到新成立的学林出版社,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编写一本《韬奋与出版》的书。当时局里对此十分重视,局长宋原放同志、副局长吉少甫同志和生活书店的老同志方学武等亲自给我布置任务,联系作者,并且参加提纲的拟订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他今年89岁高龄,曾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辆手扶拖拉机。 他是一名“老海归”,20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读完工程硕士,成为全关最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的一名设计工程师,后来又在德国奔驰公司工作。他满怀报国豪情,“借道”欧洲,穿越封锁,辗转千里回到祖国,心甘情愿地来到当时只有8万人口的小城洛阳工作。是怎样的动力和勇气,促使他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加盟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他又是如何和拖拉机结下不解之缘的……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不久,我被公派留学苏联,在莫斯科住了近4年。对当时的苏联高校以及作为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当时苏联社会,印象很深。我在莫斯科拍了许多照片,每当看到这些黑白的影像。当时的留学生活情景就仿佛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涉及到当时从贵族乃至平民的各个阶层的生活与风俗。而其中有关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尤其是国风当中的婚恋诗,塑造了众多各有特点但又都具不凡魅力的女性形象。这些篇章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动人风景。  相似文献   

19.
凤凰 《新闻天地》2011,(2):42-43
湖北大学生晏焕义用“结婚”和生育给自己、女友和双方家人一个无奈却又认可的答案,只是他的大学生活从此变得忙碌而艰涩。这是晏焕义第二次被推到媒体镜头前,第一次是在2009年10月2日。当时的报道说,22岁的大三学生晏焕义迎娶20岁的初恋女友,但报道却忽视了两个非常关键的信息:两位新人并未领取结婚证书,而且新娘已有8个月身孕。  相似文献   

20.
舒鸿是中国第一批国际篮球裁判员之一,他积极参加当时的体育事业,并在第十一届奥运会篮球赛中担任裁判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堪称"中国第一金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