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3.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散文界,先后出现过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消亡论”、“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论”以及“新散文”等多次论争。文章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描述和分谚,认为这些争论表明当代散文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同时散文正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笔者认为高效数学课堂也应像一篇散文一样,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线索。数学中的形散,是指变化数学知识的外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如变化叙述的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详见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社1988年版第33页)。这是知识短文《谈谈散文》对散文“形散”的论述。从短文的下文可以得知“形散”的“形”指“形式方面”之义。是与“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同类,与“神不散”(即主题思想)相对的。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一章提到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首要要素(详见十四院校编著《文学理论基础》第121页)。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散文的题材也应是散文的内容要素,则不是形  相似文献   

10.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11.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12.
高二册第五单元[教学提要]一、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谓“形散”,是说散文写法自由、灵活,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不拘一时一地发生的人和事,信手拈来,挥洒而就。所谓“神不散”,是指不论写什么人或事,都必须为中心服务,都不能脱离写作主旨。...  相似文献   

13.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4.
散文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范围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中心不散,内涵不散。"语言"是散文的"魂",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融入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想象、比较去细细琢磨和品味这些语言,进而发现散文之美,体验散文之情。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上有一种文体叫散文,其主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聚”(或“神不散”),主要是指从散文立意来说,即其所表达主题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86年第11期发表了《“形散神不散”不是散文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形》文),阅后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有些异议。为此,也想在这里谈谈本人对散文的形散神聚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散”。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大至海阔天空,小至草木鱼虫,乃至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无可不谈。其次,指它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  相似文献   

18.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们把握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联系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两篇散文,一篇…  相似文献   

19.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