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没有灵气一望便知。我认为标题常常比眼睛还重要,因为,我们的报纸多如星辰,而报纸上的文章又多如一群群蚂蚁。人们读报,大都是先来一遍“大扫描”,哪篇文章标题醒目,也就注意哪篇文章。当然标题要醒目,内容也要实在,如果内容不行,标题做的再好,也是白搭,甚至起副作用。给人以“华而不实”,“大而无当”之感,但一般而言.同样的内容,能否吸引人,关键就看标题了。我经常遇到的是写“安全生产”一类的题材,有时从安全IOO天写到I000天。标题若是“韩电实现安全生产几百天”,虽次次内容都在改变,但万变…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作品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笔者认为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新闻角度的立意、选材和表现角度入手,体现立意有亮点,选材有重点,表现要巧妙。立意要有亮点。新闻注重一个“新”字,这个新也要包括新闻角度的新颖。一篇新闻作品,立意角度是否新颖,是否有亮点,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所在。记者面对同一事件如果不从新颖的角度作新闻报道,肯定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读者厌烦。前不久,深圳市公布劳动力市场价格,对这件事,很多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但几乎千篇一律地报道深圳市劳动  相似文献   

3.
标题好似消息的“眼睛”,如果双目炯炯有神,必然先声夺人。读者打开一张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看报先看题”嘛!因此,报社记者为了写好一个标题,常常冥思苦想,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观众收看电视新闻如果能在节目开头听到新颖、明快的提要,或者能看到醒目的字幕标题,同样能产生一种期待心理,激起“想看”的欲望。 标题是在新闻拍摄的基础上对全片的高度概括,是点睛之笔。电视消息的文字都比较简短,标题也不必分主题和副题,一般只标一个主题即可,这就要求标题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尽量用有限的字数提纲挈领地把新闻里面的主题事实和主要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在句法上要包括句子的主要成份,即: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以往,电视记者在采写消息时,大多重图像轻文字,一般只写导语和主要新闻事实,标题是可写可不写的。因此,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是很难看到字幕标题的。  相似文献   

4.
武威  钱国宏 《新闻采编》2003,(2):34-34,14
有 人把标题比作是新闻评论的眼睛 ,把立意、主题、中心论点比作新闻评论的灵魂 ,这是颇有道理的。《诗经》云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对于一篇新闻评论来讲 ,精巧的标题就好似女人动人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令读者一见倾心 ,拍掌称绝。新颖、精彩的新闻评论标题 ,总是令读者难以忘怀 ,记忆犹新 ;而平淡无华的标题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 ,很快会被读者淡忘。因此 ,写新闻评论时一定要下功夫拟个好标题 ,以使全篇生辉。那么 ,如何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眼睛”亮起来呢?笔者认为 ,除闯过立意、选题、语言三关…  相似文献   

5.
本来,新闻是需“写活”的。肯尼迪遇刺,挑战者号失事,戈尔巴乔夫下台,海湾战争开火……平铺直叙写出来,哪会没人看呢? 可惜,这样的“重量级”新闻,很难碰上。打开每天报纸,扑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这里开会,那里讲话,工厂抓质量,乡下搞春耕,经济有些过热,投资出现膨胀……这样的新闻,各位看不看呢?说实话,十有九篇,我不会看,顶多顶多,溜溜标题,扫扫导语,一张8版的报纸,用不了8分钟,准能看完。新闻写出来,别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岂不是记者一大悲哀?好比一个厨师,大汗淋漓,手忙脚乱,办出一桌酒席来,宾客们竟动也不动,摆在那里,喂了苍蝇,这厨师会作何想? 于是便有了本文的题目——“怎样把新闻写活?”选一个新颖的角度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6.
小言论的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就象一双水灵灵的眼睛,能传神,能传情;不好的标题则象一双干涩的眼睛,无光采,无神韵.文章写得好,标题作不“活”,不能先声夺人,读者可能也就不再往下看文章,玉被璞掩,不为人识,岂不可惜! 好的小言论标题,应是议题或论点精练、鲜明、生动而又概括的文字体现,做起来需要刻意经营.作“活”标题,一是要善于把长题变为短题。标题短了,醒目、易记、上口;长了,就会给人们一种沉闷感.人民日报《今日谈》有一篇小言论,标题是《“轮”?》.说的是一位同志怨气颇盛地说:“我在这个单位十来年了,差不多的都提升了,这次也该轮到我了.”作者通过议论、批评了这种不辨贤愚、不分良莠地按人头、年头“轮”着提拔干部的错误观点.这个标题、仅有一个字,但作者巧妙地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一扁文章的门面,人家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看标题。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文章的一个招牌、幌子,或者一个包装。如果一篇杂文的标题拟得平淡无味,或者艰涩古板,很可能一开始就令人失去读下去的兴趣。反之,如果一篇杂文的标题新颖有趣,或者泼辣尖锐,也会在一开始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而,文章的标题能不能作好,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标题一般只有几个字,却也含着技巧。而且,这个技巧谁都不能小瞧。能不能给一篇文章作个好的标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在这里有意用了“作”这个字眼,是“作”标题,而不是“起”标题。给…  相似文献   

8.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9.
英语新闻报道一般由标题、导语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在海量的英语新闻中,阅读标题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第一步。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可以说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英语新闻标题必须以其醒目而独特的形式,以高度提炼、立意新颖的词语并借助各种必要的修辞手法、向读者提示该则新闻的要点,使其一览而知其貌。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凡作者都很重视标题的制作。一个新颖的标题,如同顾盼生辉的双眸,光彩照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革命经典作家也同样重视标题的醒目作用。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的革命导师列宁就非常重视对标题的斟酌。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看到了几份类似内容的图书订单: 醒目的标题赫然注明该订单征订的大作——《女性的流浪》。在标题的上方,用同样醒目的字体对该书内容作了这样的介绍:“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性与情的撞击 二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欲与缘的冲突 这是关于他和她残破人生的故事这是关于她和他无泪的人生诉说”。 渲染并未到此为止,还有进一步细节的披露,不能不再作一点摘录:  相似文献   

12.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角度是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对观察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认知。如果选择的角度过于平淡无奇,新闻就会没有新意;如果选择的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感染力,所以我们新闻创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4.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意在笔先”.这句话是说凡做文章者,必须在动笔前确立主题思想.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在现代传播过程中,记者作为传者的主体,是靠“立意”去影响受众的.传者“立意”,难在“常写常新”.否则,就会出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传播弱效,甚至无效.于是,同仁们刻意追求新闻立意的角度,已成为家常便饭.我从童年时玩的“万花筒”(学名叫“多棱镜”)受到启发:转动“万花筒”,不同棱面,有变幻无穷的成相效果.传者写作新闻,是生活现实的二次成相,也需“多棱”观察.于是,我在十几年的传播实践中,尝试“多棱立意”,用新闻之笔去描绘色彩斑斓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一上瘾,报上几天不见铅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苦闷。1979年,我在乡村遇到一位报社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染上了写新闻的瘾。如今,已在市以上发表稿件二千多件,最多一年发稿340篇次,人们说我是“高产稿匠”。其实,我们县以下基层通讯员高产并不难,关键是把握规律,勤于笔耕,根据“市场”出产品。 一、用漂亮优美的眼睛“迷惑”编辑。标题好似姑娘的眼睛,如果大而传神,秋波悠悠,定会让人一见喜欢的。一件稿子邮到编辑部,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即使内容好,若标题平淡寡味,稿件也可能被打入冷宫。所以,标题一定要制作得新奇简洁生动醒目,才能“迷惑”住编辑。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留下悬念,巧用比喻,都是使新闻醒目的具体方法。我有一些标题曾给编辑留下过深刻印象。如:“双胞胎竟是两妈生”、“一胎儿在母腹中自动消失”、“乌鸦协助破盗案”、“穿裙子的男人”等。要知道,标题一般就是新闻点子,你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在1986年5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有一个好标题:《一个成功者的负疚》。细读内容,寻味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标题好。好在哪儿?我想,不妨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关键的第一步是看标题怎样。标题新颖独特,就能引人注目。当我蓦地瞥见这一标题时,心想:成功者理应高兴万分,怎么会“负疚”起来?反差之大,令人感到新奇!怀着疑间,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毕,方知是赵绍龙同志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介绍淮剧  相似文献   

19.
运明 《新闻窗》2007,(4):23-23
消息迅速、快捷,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同样是一条消息,不注意选取角度,写出来的新闻平淡无奇,如果肯动动脑筋,寻找新颖独特的角度,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我采写的内参稿《外经贸要联手打“中华牌”》获全国首届优秀内参二等奖。我的深切体会是“写内参也要选角度”。 说起角度,想起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站在不同的高度、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同一座山,山的面貌就不一样。其实,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同样的一件事,如果选择的角度不同,稿件会因摄取“镜头”的不同而体现的思想、表现的深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