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阿德利娜·帕蒂(Adelina Patti,1843—1919)是为歌剧舞台而诞生的,也险些降生在舞台上。她母亲1843年首次出现分娩征兆时,正在马德里舞台上演唱《诺尔马》一剧。多年后,帕蒂向西班牙皇后这样描绘此事:“他们刚从剧院回到旅馆,她就向欣喜若狂的丈夫耳语道,‘我是一个母亲了,’这恰是几小时前母亲扮演的诺尔马向父王德鲁伊德作最后忏悔时所说的话。”帕蒂的父母都是歌剧演员,在歌剧界颇有声望。小帕蒂六岁时就能演唱各种歌剧曲调。她在音乐气氛中耳濡目染,能听到程度不一的艺术家们的练唱,音乐从她喉中涌出就象清水从源头潺潺流出一样自然。  相似文献   

2.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其中最拿手的是鱼,她能用鱼做出几十种菜式,而且每一种都那么鲜美,那么令人回味. 做鱼使母亲认识了父亲. 那是在高中毕业会餐时,母亲做了一盘糖醋鱼参加了会餐.父亲那时和我一样,还是个毛孩子,而那一天他的座位刚好在母亲旁."真棒!我以后也要娶个会做鱼的老婆,这样才对得起我钓的鱼!"当父亲吃到这盘鱼时不禁赞道.而母亲则在一旁羞红了脸……  相似文献   

3.
正假如《彩月和她的情人》举行首映式,我会这样说:"七十一岁辞世的母亲,五岁成了孤儿,在外漂泊三十六年,四十一岁,领着我,回到朝思暮想的大理故乡。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像母亲一样,属于故乡,属于大理……"一洱海边有很多大青树。有的树根全部裸露在岩壁上,虬蟠在石缝间,将生命的坚韧交给巨石。同时,面海,临水,与海风海浪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尽心尽责地料理家务,无微不致地关怀子女,而且从不抱怨。她就是贾维斯夫人。贾维斯夫人不幸于1905年5月9日在美国的费城去世。她的女儿安娜非常难过,觉得母亲一生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激和报偿。她认为,天下的母亲们应受到儿女的尊敬与爱戴。于是在其母逝世几天后,她在教堂为母亲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悼念仪式,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和感谢她的养育之恩。从此,安娜积极鼓励周围的人们也来这样做。她还给许多社会团体和政界要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向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安东尼·特罗洛普在公众中的声望无须靠电视连续剧来突出,哪怕象英国广播公司摄制的《巴切斯特史话》这样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他现已跻于英国名小说家之列。但是他的母亲尽管在当年与她儿子一样享有盛誉,现在却淹没无闻了。弗朗西丝·弥尔顿生于1780年,是一位牧师的女儿。二十九岁时,她与托马斯·特罗洛普结婚,这在当时已属晚婚。十年中,他们生了六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我诞生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并在那里度过童年时代的最初时光。我完全不记得自己的母亲,她去世的时候我才一岁半。真是个奇怪的意外,她连一幅肖像也没有留下,在我印象中留下的只是她的精神面貌。我所知道的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并不只是因为所有的人向我谈起我母亲时都力求说她好的一面,而是因为在她身上确实有非常多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7.
母亲在山里出生,在山里长大,在山里慢慢地变老了。她从没上过学,不会识文辨字,更讲不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理,也不懂得什么叫"生态系统"。她只跟大多数白族农村妇女一样,时常心存善念,尊崇自然,敬畏生  相似文献   

8.
亲情三题     
一 记得那是个寒冬早晨,风很刺骨,猎猎地吹拂着.母亲不由分说把棉衣脱下来,硬套我身上的,带有她体温的棉衣,掳走了母亲身上仅有的一点热气.弟弟穿着父亲厚厚的对襟棉袄,却仍然抵御不了侵入骨髓的凛冽.两个罩在父母宽大衣服里的小身子,冷得上牙与下牙比赛似地瑟瑟作响,却满心欢喜,为着母亲让我带弟弟先回家的吩咐.父亲住进医院以后,我和弟弟就在母亲的一个朋友家吃住.我不喜欢,甚至是厌恶那个枯瘦如柴,满脸阴郁的女人,特别害怕她冷漠的、闪烁着刀锋般,看谁都像防备小偷一样的眼神.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她死死盯着的目光,令我战战兢兢,睡不踏实吃不饱.母亲的吩咐无疑是一道特赦令.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爱称大地为母亲,以寄托对她的抚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史学工作者尤其感谢大地母亲,因为她常常捧出一些千年万年前的文物来,让我们能够立地穿过时间隧道,去亲手触摸一下神驰梦萦的历史。不久前刚刚公布的、五年前出土的一批战国竹简,便这样使我们得到了又一次满...  相似文献   

10.
乔伊娜走了。当她的丈夫在清晨发现她已经停止呼吸时,乔伊娜像往常一样躺在那里,面容安详,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38岁,风华正茂,我们不知道乔伊娜会不会感到遗憾,但我们知道,乔伊娜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丰富多彩、绚丽斑斓。乔伊娜1959年生于美国洛杉矶,家里共11个孩子,她排行第七,父亲是电工,母亲是教师,在她6岁时,父母离婚,孩子们跟着母亲生活。从那时候起,她开始练习跑步,由于父母离异,家里孩子又多,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有的时候家中没有别的可吃,一天到晚都是吃麦片。1978年乔伊娜高中毕业,她到加州一所…  相似文献   

11.
晓明 《世界文化》2001,(4):26-27
世界上有一位只写过一本小说却名扬天下的作家,那就是写《飘》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书中所写的斯佳丽从漫天大火中逃离亚特兰大的路,就是作者上小学时天天走过的那条路。上小学一年级时,玩疯了的小玛格丽特根本不愿意上学,她不断地问母亲,为什么她要上学?她母亲梅贝勒说不明白,只好强行送她上学。在上学的路上,她们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农场,可那里的房子已经在民主战争中被烧掉了。母亲梅贝勒总是给小玛格丽特讲从前在这里住的人有多么富,但现在他们的世界坍塌了,她们自己也是一样。“每到最后,她总要告诉我有一天我要探…  相似文献   

12.
母亲把一堆油炸面包片堆在盘子上,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向她指出,如果她不理睬健康顾问和营养专家的建议,她会早死的。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似乎是太残忍了,不过我的母亲这时已经99岁了。 我的母亲活了几乎整整一个20世纪,但她却从来不考虑什么是“合理”的饮食。她也从未产生过某种食品会对她有害的焦虑。闻  相似文献   

13.
我10岁的时候,哥哥尼克12岁。那年的母亲节对我俩来说是令人兴奋的一天,因为我们准备在那一天送给母亲一份礼物。那是我们第一次为母亲买礼物,当时我们非常穷,像送礼物这样的事是不常见的。幸运的是我和尼克靠打工挣到了一些额外收入。我们告诉父亲时,他骄傲地拍着我俩的头,说:“这主意真不错,你们的妈妈会非常高兴的。”从父亲说话的语气中,我俩都猜出了他在想什么:母亲整日操劳,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清洗全家的衣物,但她对所做的一切,没有一句怨言。她平时很少笑,但她笑起来却是那样的开心,我们都会被她的笑声所感染…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侦探小说女王的克里斯蒂1890年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海边一个风景秀丽,叫托尔奎的地方。她父亲是美国人,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母亲一手把她抚养成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母亲是一位有非凡创造力的知识女性”。母亲没有送她进学校读书,而是由自己教育幼小的阿加莎,教她写诗,写故事。阿加莎很喜欢在心里编故事,可是要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却感到非常困难。慢慢地,她能写出一些象故事似的东西来了,但大多是些感伤的东西。因为她爱好音乐,十六岁时母亲便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强悍     
母亲是在沙发上老去的。她一点点向一侧歪,神志像是被空气里的冷逼出了体外。茫然了大概两秒钟,不知要倒向哪个方向,然后,缓慢地倒在左边沙发的扶手上。没有人打扰她。这是她一天中最安详的时光。她的口水流成一根亮线,亮线成了水珠,滴在了枕住她的头的左手臂上。母亲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老了。这就是母亲给我的印象。这像是一场梦。这个图景,令我吃惊。它令我震动不小。母亲沉溺了大概十来分钟后,动了一下。橘色的沙发也扭动了一下,然后母亲再次进入深深的沉睡中。  相似文献   

16.
洗衣女工     
洗衣妇已在河边洗了一整天的衣物,现在她带着小女儿踏上了归途。孩子十分年幼,只有竭尽金力才能登上高高的台阶。然而她知道母亲的手会随时帮助她,便勇敢地抬起了小脚。小女孩打算凭自己的力量登上台阶,母亲也希望她尽量不依靠别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咏黄河诗话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用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的民族,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描绘黄河,赞美黄河,咏唱黄河,留下了无数的名篇诗作。这些名篇诗作音韵绵长,雅奏迭出,如黄河一样无穷无尽,诉说着人间的悲欢哀乐。现采撷几首,供大家欣赏玩味。  相似文献   

18.
珍妮·林德出身贫寒,家世卑微,但她日后却财源广进,而且名扬全球。她的父亲秉性憨厚,是个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家中生计,全靠她母亲在斯德哥尔摩开办的一所学校来支撑。无奈这所学校经营不善,一家人于是被弄得东奔西散。她母亲外出,  相似文献   

19.
72封家书     
今天,是晨晨20岁生日,在外公外婆为她庆祝生日的欢乐气氛中,晨晨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盼望着邮差的到来。她在等母亲从美国的来信,这么重要的日子,母亲一定不会忘记祝她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20.
从孩提时代开始,海尔格·卡劳就经常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海尔格出生于二战刚开始时的纳粹德国,她对当时的环境仍有依稀的印象,头面人物身着笔挺的制服,过着享受特权和舒适安逸的生活。海尔格知道,她的母亲玛莎尔德·卡劳是希特勒高级助手马丁·包曼以及纳粹宣传首领戈培尔办公室的秘书。但她母亲对这一事实矢口否认,并对战争只字不提。直到* ,年母亲去世后,海尔格才开始调查她家庭的往事,而所发现的一切令她惊骇不已。海尔格的母亲是一位狂热的纳粹分子。* -.年/月,在柏林庆祝希特勒征服欧洲的聚会上,她与一位素昧平生的德国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