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都贯穿了知识生产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力观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了我们对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他们总是紧跟历史潮流的推进,及时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等观点;列宁、毛泽东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这样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对科学技术结构、规律和社会功能的一般性研究,到9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创新。再到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全方位研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即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对科学技术经济价值的研究到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并创立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及其结果;他们的后继者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其与社会和谐发展并建立了科学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其重要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指引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观点.在这方面,邓小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基础理论,又依据新的社会实践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立足于当代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思想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深刻地阐释了他的科技发展时代观、科教兴国战略观、科技体制改革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等主要思想观点 ,从而形成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思想理论体系 ,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 ,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余宏其现行中学各年级思想政治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拟就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以及我国为什么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产生、形成于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重要作用。依据这一科学观,中国共产党三代主要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国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这一系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社会进步观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社会进步要靠发展经济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是知识、人才;为此,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先导。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大科学技术观在邓小平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不难从中发现,邓小平的大科学技术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突出了一个“大”字,并且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即他不是局限于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发展规律性的一般探讨和看法,而是以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紧紧抓住时代的脉博,把科学技术的问题置于整个国际局势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上来加以考察,并以科学技术为发展着眼点,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人才使用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我们清晰地层示出科学技术在当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以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978年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深刻地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巨大作用,明确地提出并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他指出,现代科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后指出:“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80年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探讨教育的科技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一、教育的科技功能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而发展。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相似文献   

14.
高校管理系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技进步。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进步与发展,经济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教育部门面临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高校教师又如何抓住机遇…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人类实践的根本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上,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价值立场,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一般价值工具。当下,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更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毛泽东、邓小平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观思想 ,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关注重心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政治观思想 ,揭示了在当代社会进程中 ,文化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观思想 ,聚焦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是江泽民政治观的基本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今天,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力图从邓小平科技观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科技观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在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科技观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科技进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研究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动力观的产生在于客观需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产生结构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科学技术和管理成为生产力要素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导致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需求的动力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需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饥饿感日益加剧。 产业结构的变革,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兴职业的剧增。在发达国家,夕阳工业的衰落和朝阳工业的发展,导致一大批旧职业的淘汰和一大批新职业的剧增。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密度、知识密度、信息密度越来越大、促进了人类社会对新技术、新办法的研究和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杂交,促使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增长量的加剧,从而导致展础教育的人才产品必须在参加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蕴含着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及其关系原理的科技新内容。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 ;揭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 ,展示了新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揭示了科技对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蕴含着新的社会结构观。高度评价了科技人员开拓新生产力的卓著功勋 ,强调科技活动需要亿万群众的积极参与 ,开拓了群众科技史观的新视野。揭示了科技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丰富发展了社会文明进步观。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科学技术的角度 ,对唯物史观的全面丰富与发展 ,形成了科技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