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堂     
何为天堂?天堂何在?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问之:“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还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道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是不会拥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结,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当…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美籍女作家谭恩美的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知识掩护了她书写的非真确性.她的小说《灶神之妻》有着浓重的东方主义元素,成功再现了“西方拯救东方”的范式.从反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灶神之妻》,可以看到谭恩美所书写的中国是西方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儒家文化被描写成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男人不是被“阉割”的性无能就是满腹淫欲的“厌女狂”;而西方男人和西方文化则成了拯救东方女人和东方文化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崛起,城市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走出长期以来的弱势格局,并初步形成了“他者化”的城市书写、以新生代作家为主的迷乱城市书写、以“80后”为代表的青涩城市书写以及网络文学中的世俗狂欢式的城市书写这一基本格局,本文试图逼近这一新的城市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5.
城市一直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近现代很多作家都以女性为视点塑造、想象城市的现状与个性,以女性来观照城市,书写城市。本文分析了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到张爱玲、王安忆,到贾平凹,到邱华栋、卫慧等作家笔下的女人与城市。  相似文献   

6.
"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以城市记忆作为写作资源。在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等深深影响了"80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了文学生产机制。"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书写体现出独特的城市经验,充满了青春的"呼愁"之伤,承载了他们对爱情的追寻和追寻不得的忧伤;由中国社会变迁、西方文化涌入带来的文化震惊与心灵失衡感带来的忧伤;无法实现理想生活,无法接近信仰、梦想的忧伤。"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叙事中看得见的是城市中的物质细节,看不见的是"80后"作家对城市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成长的宣泄与记忆。  相似文献   

7.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天堂何在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问之:"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  相似文献   

9.
《第十层地狱》是美国畅销女作家朱迪·皮考特200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分析,还原小说的伦理现场,梳理小说中的伦理线与伦理结,从伦理的视角解释小说中生活现象的伦理困境,并试图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怎样理解手稿呢?我以前的理解是,手稿就是作家作的原稿,包括稿、诗稿。但现在的理解应该更加宽泛,除了稿、诗稿外,还包括作家的日记、书信、读书笔记、写作素材的记录等。换言之,作家以传统书写方式书写而成的字,就是手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把电脑上的写作,看作是作家的手稿。这个问题可以讨论。手稿的价值,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作家向延斌的散文集《红枫树下的呢喃》以家乡作为情感的抒发点,描绘广西来宾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书写来宾特色的民族文化,来宾特色的美食与方言俚语。他以深刻的目光反思当下城市生活,寻找内心向往最初的原生态的世界,走上返回心灵故乡之路,完成了一部具有广西桂中地区特色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12.
12月2日晴 一个富翁、一个作家和一个乞丐一同到了天堂的入口,可是上帝却只允许富翁和作家进入天堂,要将乞丐打入地狱。乞丐大喊不平:自己一生在苦难中度日,露宿街头,吃了上顿没下顿。人瘦得皮包骨头,常常被恶狗追,被孩子撵,受够了世态的炎凉。死后不能升入天堂,还要经受炼狱,这不公平。上帝微微一笑,打开时光宝盒,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由于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作家们自觉地对城市这一对象进行新的书写尝试。城市是现代化产物,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城市也有历史,如何将城市纳入现代性和历史化体系中成了关键,《长恨歌》和《繁花》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叙事的可能。两者围绕大都市上海,在叙事、古典和现代结合、历史在场的处理等方面为城市书写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美国情人》发表于2006年,是吕红旅美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华文作家文库"的首部长篇,江少川在评论吕红中短篇小说创作时,认为吕红女性书写的主要特色是在"漂泊中寻找,寻找生存方式,寻找爱情"。文章试从寻找生存方式、寻找身份、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四个方面对它进行解读,分析边缘女性芯如何重新塑造自我,脱离边缘境地。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迁徙书写是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独特现象。从历史脉络梳理,西南地区现居少数民族中一半以上曾有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迁徙记忆成为其确认群体身份的重要标志;从当下发展来看,西南地区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少数民族作家们作为当代城市人口迁移浪潮中的一员,由此形成新的迁徙记忆。两次不同的迁徙记忆构筑了精神原乡、现实故乡和城市新乡三个迥异的文化空间,并直接推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身份认同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权力书写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关于权力的叙事,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既是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追问;作家们通过对权力的书写呈现了小说的独特意义,彰显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论回族作家李进祥小说中的文化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作家以浓缩地域民族风情的语言符号彰显了“清水河世界”独特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空间张力中农民的生存状况的记录表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而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常人”状态的书写则表现了作家形而上的思考。作家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简单的结构、童话般的形式蕴合了深邃的多元哲理思想。作品中潜在着二个方面的寓意,即:“人自身就是地狱”、“善比恶更糟”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