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凯杰 《精武》2012,(28):16-16,18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1]。人类研究运动性疲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当前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在定位、翻译、起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提法不科学,并明确指出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研究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诸多研究在探讨"过度训练"时,不应该忽略对"疲劳"或"运动性疲劳"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恢复,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中出现的疲劳,又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人体运动能力和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是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变化。其与运动训练相互依存,有训练就必然有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在高原环境下,运动性疲劳的出现除受训练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功能态的改变是研究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概念的形成及特点,分析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有益于今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模型建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与恢复循环的过程是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关系到体育竞赛成绩的优劣,然而,这一过程很多的研究不能直接通过人体试验,所以模型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大供能系统理论为依据,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分类,为疲劳与恢复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从概念上来讲,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一、青少年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中枢疲劳按疲劳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1])。一、青少年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中枢疲劳按疲劳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2])。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在长时间、大强度训练中,人体中枢神经发送和传递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继而出现功能性的失调,导致骨骼肌随意收缩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认知和思维障碍的现象。当中枢疲劳发生后,人体出  相似文献   

10.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硒缺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近年来,对硒的生化作用的研究已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硒对运动人体的影响也日益引起运动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就硒的生物学研究动态、主要成就及其与运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现代训练学的观点分析,疲劳判断及其恢复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两个基本因素。采用献研究、访问调查等方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运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理论,对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诊断及其恢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资料表明:一些特殊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CNS)发送和维持足够的神经冲动,成为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另外,运动时CNS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如5-羟色胺、多巴胺、氨类等物质,也是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的敏感物质。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体育的迅速发展中,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的研究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本文试图从体育行为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运动对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运动健身与运动竞技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历史与现实、层次与类型以及系统的整体性对体育概念及其分类进行探讨,指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以其活动主体和目的为依据可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个组成部分,体育的方法手段,知识理论,场地器材是一体化的,竞技只是体育的一种活动形式和方法,将体育与竞技分开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全能运动是田径运动中技术复杂、运动强度较大的综合性项目。现代全能运动训练、运动负荷不断增大 ,运动员有机体的疲劳也在不断加深 ,所以研究出现疲劳的生理因素 ,进而采取各种有效的恢复手段和措施 ,加快运动员有机体的恢复过程 ,是广大全能运动教练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增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体育社会科学的原始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主旨是通过体育促进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主体是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内核是体育创新主体的自我超越,外壳是全新的体育知识产品,标志是对体育发展的主导作用。相对保守的传统文化、整体较弱的国民素质、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急待优化的学术队伍、粗放的研究模式、极端的科学主义、强烈的泛意识形态思维和淡漠的学术批评氛围等,束缚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应增强批判意识,完善人才政策,优化学术队伍,改进科研模式,提高国民体育科学文化素质,构建高等体育院校创新体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提高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修养。  相似文献   

18.
运动科学领域的下肢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体着地或姿势改变时,最先启动的动作神经反射机制是下肢刚度的调节。简要介绍下肢刚度的定义及其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国内学者利用下肢刚度的研究成果改善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丰富健身运动理论,同时也期望提高国内运动科学界对刚度研究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竞技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竞技运动逐渐成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种类。当代竞技体育越来越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一种凌驾于肉体运动之上的社会现象。竞技运动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进入了宗教的领域。竞技的另一源头是战争,所以,竞技运动天然具有英雄主义的精神,属于自然本位、肉体至上精神的文化代表。竞技的宗教功用是多元的,古希腊的祭祀仪式是其固有的文化成分,而当代性的群体朝拜行为又构成了竞技运动的现代性表征。现代社会的整体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运动的原始本位特性。反倒促使竞技运动更贴近健全的人性。正因为竞技运动表现了人类最原始和本质性的力量,因此,它也最能体现人性的全面价值。竞技运动融合了传统宗教、哲学、艺术的主体性文化能量,正在为日渐危机化了的人类提供一种创造性的和不断完善化的保护屏障和精神援助。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郑州市年龄为60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并以其是否参加网球运动或其他运动项目分为观察组(从事网球运动)、对照组I(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和对照组II(未参加任何运动项目)。对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并以这些指标为基准,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各个指标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体育锻炼尤其是网球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网球运动对提高老年人体质状况的影响,为指导老年人选择和参加健身运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