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人的"本真"生存问题,都是从"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的。就儒家美学而言,"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存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仁"的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就是心灵的升华,为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崇尚“高雅”之审美域,其审美创构与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方面的内容.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域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域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除了对审美创作者人品志向、情思和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3.
新理学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吸收集中于传统人生美学方面。原始儒家、宋明儒家和原始道家美学是其直接思想来源。人生境界达成之条件如觉解、心性与传统美学有莫大关系。新理学美学对人的自然欲望的承认开启了理学美学通向现代的闸门,符合审美启蒙和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需要。冯友兰通过比较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和阐释曾点气象与仁的美学意蕴将人生境界建构为严整体系并指出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4.
审美言说使人与自身、与外部整体世界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并确立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包括“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内的实践活动,既是关系性的也是超越性的,关系性使人既成为个体的也成为社会的人,超越性使人在自由创造中打开了通往审美的理想之路。在西方美学框架内展开的生命美学的言说方式,并未向人们昭示出全新的美学意义,没能真正架通人生现实与审美理想之间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5.
儒道美学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形成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了华夏美学传统的形成。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表明儒道在不同的美学追求途径下关注着同一个美学命题:人,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一直把“清静”看作为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就美学意义而言,“清静”,或谓“清静”之境既是一种原初构成域又是一种最高审美境域。这种视“清静”为原发生构成态,经过升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复归于“清静”的观点,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即天道生生不已,周流不居,“美”的构成也是如此,既生气流荡,生生不穷,处于永不停息的创造和革新之中,同时又周匝无垠,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构成境域,圆融无碍、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7.
休闲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之缘。休闲的美,美在休闲活动进入了生命的本真;美在休闲的最高境界同时又是审美的境界;美在休闲体验是诗与思的统一;美在休闲境域的和谐;美在休闲主体自在、自得、自足、自由的情状;美在休闲活动的审美化。美的休闲应具备有益于休闲主体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精神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8.
嵇康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诉求和审美境域是“本真”生存。“本真”生存来自于自由洒脱、自然任心,所谓自然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一种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精神。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本真”生存则成为嵇康美学审美诉求的内在逻辑,但这种“本真”生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生存,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本真”生存,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本真”生存,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的“本真”生存,这种“本真”生存之境是嵇康审美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人生美学主要是以“礼”“乐”来实现“仁”,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在现代化经济和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人的本性产生的转轨与变异,使得孔子的人生美学再次被遗忘的大众所怀念。论文拟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来探讨一下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美学,审美活动的宗旨,是审美者通过"由己""返身"归朴","还原"到纯粹的原初域,即"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兴到神会、顿悟生命奥秘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诉求就是人我合一、内外合一,就是人与存在的耦合无碍、交相化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非常看重人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体同构的,视人与天地自然如一大生命。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庄美学思想认为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源的"道",既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美所生成的根本所在。由此出发,老庄美学推崇"与道合一"的审美境域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道两家环境美学思想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中国哲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是一有机的生命体,而"人"之原初心性则是一虚灵的明觉,广大无际而可以含摄融汇自然万物,由是,人可以与宇宙自然和熙融洽、天人贯通。就儒家美学而言,孔子就提倡"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达成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审美域;孟子则主张"仁民而爱物",在"仁心"中,万物也如如地以其本来面目向我开放,"人"与"物"生命相接、气息相通,还原为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真心利人而最终成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6.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17.
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的生命精神”、“生活与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美”、“文化理想与艺术—审美境界”。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学界公认的生态文学经典文本。该书与传统审美迥然不同,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审美境域、审美对象与审美尺度、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在本源自然和人之自然生命相通的本真体验中获取"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并试图为理解生态美学开启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之前“天”是至上之神,统辖人间万物,自然现象、伦理、道德、灾祸等无不在天的主宰下。在这样背景下,人的存在境域非常狭小,一切都在天的意志之下展开他们的生存价值。道家哲学的出现将人同为“域中四大”.将人与天放在一体的位置上,逐一消解了“天”的宗教神权外衣,还“天”以自然。道家哲学对入境的这一开拓.为将大自然和万物纳入人的审美视域提供了厚实的哲学基础。人的存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之外,走出了一个不同于儒家的生存境域,从而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