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3.
主体人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务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也面临着瓦解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的出现,既标志着文学创作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本文拟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作一宏观考察,从建安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精神的角度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试图再现建安文学发展的部分风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健将的朱自清从书斋走向民众走向民主斗争前列的人生之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本文论述了朱自清的散文世界:散文创作的分期、风格、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风格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中国和西方在风格理论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文学风格的形成固然同时代、民族、阶级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更主要地、更直接地来自作家的主观因素即创作个性。其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创作个性的丰富性和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又共同构成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杨冰 《华章》2011,(30)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本文就尝试从创作个性、结构方式和言语形式入手,简要分析汪曾祺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风格研究倾向于作家创作个性、主体性研究,对当下文学理论研究起到了奠基意义。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学风格研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和柳永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但在性情和创作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两位都博学多才,风流倜傥;均以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创作上有青睐"俗"的风格,都用到代言体。从二者相似,感悟此类文学传承的规律为:"俗"应该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传承必有创新,创新乃文学之生命。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秘书生涯以及文字在他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发挥的作用,使他成为一位"名人秘书"。他卓越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精神,对现今的秘书人员来讲,都具有指导意义。从秘书学的角度来解读古代文人苏轼,也有助于对苏轼进行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14.
苏轼破体为文,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诸如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完善了"古文"理论。他兼取骈散之长,在骈文因定体制中,或穿插单行句式,或加长骈句,或运以散体之法,不求切对工整,不用故事陈言,打破浮靡堆砌,风格追求疏散,语言力求平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苏轼以自身的实践,改良着骈文,推动骈文的散化,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  相似文献   

15.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其实,柳永的词作曾经启发和影响了苏轼的词创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体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  相似文献   

1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的句读、“故国神游”、“多情人”的解读等几个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这些争议表面看来是断句与词语诠释的问题,争论往往陷人词律与考证的范畴,结论难免偏颇。词是抒情性的文体,理解应以文本为主体,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创作心理,注重作品艺术构思的完整、意境的浑融、思想情感的统一,并立足于苏轼对词革新的贡献,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仕途多遄 ,是诗文创作伴随他浪迹天涯 ,奇特的宦游生涯、奇特的宦游情怀 ,正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9.
制、诏、批答是苏轼文集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属于应用文体,又是代言体,所以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史料的价值外,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学者——包括苏轼研究者的关注。其实它至少有三点价值:第一,文学的色彩,在一些制诏及批答中十分显著。第二,虽然是代言人,但有些公文还是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人格魅力。第三,作为文坛与政坛中深具影响的人,在公文的撰词中有对于士人及其风尚的判断与引导。  相似文献   

20.
南宋洪迈历40余年完成的读书笔记《容斋随笔》,自问世以后获得上至皇帝、下至和士大夫的高度认可。文章考察了该书的写作过程与背景,系统梳理了洪迈对苏轼评价的全部材料,从褒苏、辩苏、责苏等方面分析了洪迈对苏轼的评价,认为洪迈在当时普遍推崇苏学的社会氛围与学术背景下,既充分肯定苏轼的卓越成就与历史地位,又客观指出苏轼创作和治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体现了应有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