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要注意发挥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优势,使其形成育人活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适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需要的课题。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指出赐予学生慧眼,发挥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协作,是挖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2012,(Z3):1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1203名大学生和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的结果证实,语文学习水平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语文课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建设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语文课程体系;二是制定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启动大学语文教材统编工作,实现大学语文“一纲一本”,使大学语文在文化传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培基固本”的作用;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核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四是提高语文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提法内涵丰富,厘清其内涵,澄清相关认知误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质量。第一,“传统”强调文化贯通古今的特征,“古代”则是时间维度的分类结果,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有可能造成育人目标的偏颇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局限。第二,“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第三,“进语文课程”兼具增量、提质两种意思,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交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考相关命题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策略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小学语文课程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实中,促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如下三条路径:转变课程观念,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与体验。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学习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放眼生活,在各种环境里感受语言的美,学习中外优秀文化,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成长。一、学校生活——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是我们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革命题材的课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忠诚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杨文红 《成才之路》2012,(26):25-25
正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陈志刚 《语文天地》2012,(19):56-57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提高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少年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因此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幼稚的心田,既有利于学生早接受传统国学的熏陶,增进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汲取优秀传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明的教学方向是什么 新课标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三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分别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自然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如此诠释语文的学科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语文是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理念的引领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涂胜荣 《甘肃教育》2003,(12):26-26
当下正在执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具有“能以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的特点和作用。语文课程要凸现其人文性特点,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教学原则上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评价上要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长期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