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哲学上,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历来有三种没的观点,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产生了社会预防论;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  相似文献   

2.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的相容性历来是伦理学领域探讨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相容论者认为,如果决定论为真,人就不可能具有自由意志;而相容论者则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不需要排除决定论。各种论点的建立都是围绕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的。"行为者有可供取舍的多种可能性"与"人是行为的终极源泉",是这个讨论中对于"自由"的两个主要的传统理解。当代相容论试图从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或社会性的角度来超越这两种对于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归责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论者提出的自由意志的叙述遭遇到决定论的挑战。面临决定论的挑战,一部分自由意志论者尝试肯定因果关系对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非确定性”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由意志无法捕捉道德归责所需的控制力。道德归责的控制力是行动者心理上与行为之间的主动控制,包含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此,道德归责的自由意志应当从“确定性”因果关系中解释自由意志。“半相容论”为寻求这种自由意志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对立抑或分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二者意见对立、观点冲突,这是较为流行的看法。依据形式逻辑,“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所言说的对象并非同一命题,二者不形成对立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种理论的关系并非对立而为分立。二者分立的缘由在于它们对技术的界定、意义的不同认知,以及对技术研究路径的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刑法理论界关于刑罚个别化的定位问题有“肯定论”、“否定论”、“并行论”及“包容论”的观点。对于刑罚个别化与罪刑相适应的关系,应将两者统一起来,以罪刑相适应为基础。刑罚个别化是罪刑相适应在刑罚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又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罪刑相适应不能完全取代刑罚个别化。只有达到两者结合的“并合论”的观点才是对于刑罚个别化的准确定位。这样既可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双重目的,也可以兼顾报应论与功利论的结合,在强调公正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刑罚的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 ,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 ,倡导自由意志论 ;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 ,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根据学龄期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龄期青少年犯罪的基础预防和重点预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预防从学龄期抓起 ,把青少年犯罪预防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还必须得到司法、公安、街道、家庭及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分别以犯罪行为与犯罪人为重心,系统地进行犯罪分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刑法学与犯罪学与之相呼应,也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前者主要以行为性质展开,关注的是行为的法益侵害属性,竭力表述不同性质的行为在具体犯罪构成上的区别,而犯罪学主要展示犯罪原因与犯罪预防个别特征的犯罪人的类型。因此,有必要以犯罪学为基础,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探讨犯罪分类,提出微观预防与宏观预防相结合的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对结果加重犯构成要件的把握入手,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学界关于结果加重犯未遂形态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对结果加重犯存在未遂形态的观点作出辨析,认为基本犯罪未遂加重结果已发生和基本犯罪既遂而加重结果未发生两种类型都是结果加重犯的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各种手段提起民事诉讼已屡见不鲜,这种虚假、恶意的民事诉讼行为不仅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审判秩序,损害了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虚假诉讼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打击虚假诉讼刑罚手段不能缺位的观点,并通过与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相关罪名的比较,对设立“诉讼欺诈罪”的刑法规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335条规定,医疗事故罪的犯罪对象应当是“就诊人”,因此,合理地认定“就诊人”的范围,是我们准确认定医疗事故犯罪的关键。从“就诊人”身份的含义、认定、成立与终止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就诊人”是接受医务人员医疗服务的人,并以医务人员的主观认识作为“就诊人”的认定标准,原则上以医疗契约的成立作为“就诊人”身份成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在法律经济学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对盗窃犯罪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盗窃罪最佳制裁方案的设计,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通过求出阻止盗窃犯罪的有效解,就可以制定出最佳的制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刑法》第30条的立法解释颁布之后,围绕该立法解释是否具有正当性以及该立法解释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定罪量刑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对该立法解释的正当性进行研究、对该立法解释的再解释,得出了结论:该立法解释具有正当性,并没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自负原则。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在实践中的规制与该立法解释并行不悖。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采用"行为共同说"更加妥当。  相似文献   

18.
化解挫折与大学生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犯罪逐年增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挫折感沉重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遭遇挫折的可能性增大了,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化解挫折,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事实上只有一个行为,但是行为事实却是非常复杂的;另一方面,该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但是这只是观念上触犯数个罪名。很好地把握想象竞合犯这两个基本特征,是解决想象竞合犯的本质,即想象竞合犯的罪数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