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电视剧《红楼梦》最重要的特点是尊重曹雪芹的原作,对于曹雪芹在八十回之后没有写的情节,尊重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暗示与埋伏的意向,而与高鹗所补后四十回有极大不同,与主要根据高鹗本改编的越剧《红楼梦》及其电影也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使人们集中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样做有何得失,有何重要意义。电视剧《红楼梦》着重写了贾家由盛到衰的过程。抄家之后的描写真实表现了原小说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流露的悲凉之感、虚无情绪。这对我们认识一个贵族家庭的悲剧,体验曹雪芹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稿,现已发现的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还在当时就已“迷失无稿”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是高鹗、程伟元将前八十回经过整理,然后又加上他们自己续写的四十回。高、程二人整理、续写《红楼梦》自有其历史的功过,这里暂不论及;但其续写的后四十回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却是事实。而使我们明白这一点的,便正是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由于脂砚斋等人不仅是《红楼梦》的最早评论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整理工作,看到过曹雪芹的全部手稿,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因此,他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芹所作,后40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个所作。  相似文献   

4.
孟梅军 《教育艺术》2005,(12):30-31
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这部小说的后40回究竟是何人所写?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总体看来,后40回的水平是大不如前80回的,但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描写,《黛玉焚稿》便是一个经典片段。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红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红学研究不是建立在资料考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作为小说创作家敏锐的直觉上。林语堂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高鹗的“伪续”,而是曹雪芹自己创作的;后40回具有与前80回同等的艺术价值。据新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在距曹雪芹去世之前的八九年(乾隆二十一年)已完成了文本的前75回。林语堂认为,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时间、有条件完成后40回,而由高鹗去代为完成是有悖常理的;从创作经验的层面看,创作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可能出现文本矛盾的现象,更何况《红楼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所以,文本矛盾与否和著作权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后40回与前80回的矛盾出入不能证明后40回一定出自他人之手。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这部小说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总体看来,后四十回的水平不如前八十回,但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描写,《黛玉焚稿》便是一个经典片段。  相似文献   

7.
人们称《红楼梦》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给予了它最高的评价,是针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内容而说的。如果把这样的评价用在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上,就很不适当了。高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推动了曹雪芹原著的流传,如果不是高鹗给全书故事安排一个完整的结局,半部《红楼梦》未必会产生这样广泛的影响。但我们读书时,还是感到高鹗续书的黯然失色,续书实在是配不上原著的。首先,个别情节衔接不上。原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抄检大观园、逐出晴雯、呵斥芳官时明明说道:“前年我们往皇陵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五儿了?幸亏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这是我国学术界争论了多年的一个问题。人们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作,这已被专家们从思想内容、艺木风格等方面逐步考察证实。但从语言的角度去考察的证据恐怕还不很多。的确,高鹗在后四十回的写作中,除了极力揣测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外,在模仿曹雪芹的语言风格上也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最早以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后来连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共计120回,被人们广为传诵。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祖父,父辈任织造之职达六七十年之久。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妈,祖父当过康熙的伴读和侍从。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以曹氏任职的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儿童时代是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称《红楼梦》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给予了它最高的评价,是针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内容而说的。如果把这样的评价用在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上,就很不适当了。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显学。新红学差不多走了一条考证的道路。主要研究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关系,还提出了后四十曰当为高鹗所作的论断,几乎成为定论。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极不对等。笔者对人物年龄等问题研究分析发现,前八十曰内也有不对等的现象,后四十回有其独特价值。作者或为曹雪芹一人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红楼梦》有一个八十回之后的曹雪芹佚稿问题,探佚研究是红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所谓“复佚”,乃是近几年出现的、有人在探佚基础上重新续补《红楼梦》的文学创作现象.1984年有张之的《红楼梦新补》三十回出版,1987年又有一改高鹗后四十回内容的电视连续剧问世.这种旨在“恢复红楼原貌”之举,若不是同时也为了彻底打倒高鹗.取而代之,则无实在的必要性,因此它不是一般孤立的创作现象,乃是“红楼梦探佚”的变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开《红楼梦》第一回 ,便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作者在这一回中尽兴描写了甄士隐的兴衰经历 ,让他在《红楼梦》这出正戏开场前预演了他的人生悲剧后 ,便让他跟着疯道人飘然而去 ,从此在原作者曹雪芹的笔下 ,他就一去无迹 (虽然在高鹗笔下他曾二次出现过 ,分别在 10 3回“昧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在胡适之前说法较多;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后,学界虽时有异议,但基本认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近年来,有人不断提出新说,否定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其实,《红搂梦》本身和脂批的不少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红搂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永忠、明义、袁枚、周春、沈赤然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明文记载着曹雪芹创作《红搂梦》这一历史事实;乾隆以后的大量诗文资料明确记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难理解,这些证据若不能推翻,便不能剥夺曹雪芹对《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的创作权。  相似文献   

16.
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曾经写没写《红楼梦》的后半部书?写了,为什么没有像前八十回一样传抄出来和流传开?原稿有没有可能散失出来? 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高鹗自出心裁、重行构思完全另续作的?不是,是否是根据曹雪芹的佚稿或接近原作的传抄散稿“修辑”的?是,“修辑”得怎么样? 这些问题大家都在探讨,至今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也谈谈。  相似文献   

17.
袭人出嫁蒋玉菡,这是《红楼梦》中一大情节,在前八十回中就有暗示。高鹗续书中,这一情节与曹雪芹原著有不符之处。一是时间不同,二是袭人出嫁的原因不同。而这两点都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即曹雪芹与高鹗对待这个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有关。是褒、是贬?是喜爱、是憎恶?同时,还牵扯到贾宝玉这个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发展的刻划。因此,搞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十八世纪中叶,古老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灿烂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但令人遗憾的是,作者曹雪芹著书未竟就溘然病逝,致使这部巨著成为断臂的维纳斯。于是,附骥者沓至纷来,续书之多,指不胜屈,然而大多狗尾续貂,不能传世。唯有高鹗所续独与世传。而对高鹗后四十回的评价,历来也众说纷纭。或说“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乃用之滥等于雪芹原书”(见裕瑞《枣窗闲笔》);或说:“但观其中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浑身动摇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略无差别”(见张新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20.
周汝昌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对高鹗的辱骂和文革后不久撰写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诬陷高鹗,全部越过了学术的界限。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是为自己的龙门红学"湘云嫁宝玉"扫清道路。将周汝昌与高鹗的红学观加以比较,在神瑛侍者、顽石与转世贾宝玉的仙凡关系上,在对"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理解上,周汝昌远离曹雪芹,而高鹗接近曹雪芹。在对曹雪芹《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的理解上,高鹗续书比较成功地描写了这个悲剧,周汝昌却改悲剧为喜剧。对宝玉"情极之毒"这个性格特点,高鹗续书基本写出来了,周汝昌则完全背离了这个特点。对社会上流传的"湘云嫁宝玉"的本子,高鹗、周汝昌两人鉴别真假的水平也有霄壤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