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5,(13):30-33
在中国古代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在19世纪时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中国古代体育除了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活动形式外,还包括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一些自我训练.尽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些形式和现代体育有些相似,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还是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西方体育强调竞技性,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则是娱乐性和技巧性.同时,中国古代体育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甚至拒绝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更不提倡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完美展现而损害其他部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体育做为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了开展体育的研究,加强体育的结构,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和体育学院,在最近几年内相继开设了体育史课,它开拓了我们对体育认识的视野,丰富了我们对体育了解的知识。不过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体育”这个名词,只有相应某些部分表达健身强体内容的字眼,“养生”、“导引”、“武勇”等。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相似文献   

3.
从“抄尔”一词谈古代蒙古人对音乐的多声概念呼格吉乐图“抄尔”一词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抄尔”一词的认识只停留在某种多声歌曲、乐曲或某种乐器的存在方面,没有把它与古代蒙古人对音乐的多声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因此,本文对此作简要论述。一“抄尔”一词...  相似文献   

4.
周崇典 《中学文科》2000,(12):10-10
在言中,将甲类词用作乙类词的现象比较常见,人们就管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教材把它称为“用法特别的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形成这一现象,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古代词语相对来说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二是古代汉语用词也不像今天这样严密。究其实,词类活用,是古代书面语言在词语使用上分工不细的一种表现。下面对部分“用法特别的词”列表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5.
提到“青楼”这个词,具有一定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古代的烟花风月之地,即妓院,是古代妓院的代称、雅称。它颇受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时时“亮相”。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体育保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宏灿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101-102,11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其特色是“身心并修”,其核心是“中和”。孔子体育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蓄水量最大的湖,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代称其为“北海”,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  相似文献   

8.
“没有”是现代汉语里使用较频繁且普遍的一个词,而有关它的词性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副词,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动词。从“没有”的动词性质、副词性质、“没有”的拆分情况、“没有”存在的羡余现象、“没有”在词语修辞上的用法等四个方面可总结出“没有”是一个接缘性很强的词,并就此可看出在现代汉语词汇里确定某一部分词语的性质必须以该词所在的句子和语境为依据进行理解、确证。  相似文献   

9.
“廉政”一词,在我党的重要文献中始见于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继之于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从此,“廉政”一词广泛传播开来。什么是“廉政”?或者说“廉政”的涵义是什么?打开中国古代典籍和古、今汉语辞书,只有“廉洁”、“清廉”、“廉吏”等相类的词语,几乎没有“廉政”一词。唯有新编纂的《汉语大字典》收录了“廉政”一词,但释义不明。它注为:同“廉正”、选引《晏子春秋·问下四》篇中的一句为例:“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那么“廉政”为什么同“廉正”?大概是源于孔子之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没有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丰富的文献词义和释义专书的词义来深入挖掘词义的本原。  相似文献   

11.
半间不架     
“现代”是个颇能变脸的词。当它和“古代”、“当代”并用的时候,它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是一段不可逾越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语法意识的起源,既没有古希腊那种逻辑论辩的背景,也缺乏古印度和古阿拉伯那种宗教诠释的气息。它是实实在在的古籍阐释。在中国的先秦典籍中,词的语法功能往往深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涵意。探究语言结构的文化“微言大义”,成为古代早期语文学者考究语法的一个主要动力。又由于自然与人文事象的条理性与汉语文的顺序浑然一体,互为表里,古代语文学家从人对自然、人文世界的观察理解中,把握了汉语语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3.
宋洋 《文教资料》2013,(34):22-24
典故词是植根于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古代文献中有关“西狩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获麟”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探究《左传》中“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柳永的词看中国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从科举制产生之后,便与中国的士林阶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柳永的词及其所反映出他的身世中可管窥一斑。柳永第一次考进士落第后,曾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一词,以示告别科举,但是,他并没有走出科场的怪圈,在他经过长期的羁旅行役生活之后,改名柳永,将自己又投入科场“彀中”,并进士及第。从柳永的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士林阶层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5.
张辉 《中学教育》2007,(9):58-58
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可怜”这个词由古而今,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叫它古今异义词。但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它都是表达情感极丰富、极鲜明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7.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继承稳固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一面。例如天、地、人、手、牛、马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着、意义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有许多词,古代用它,现存也用它,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成了河流的泛称。二是词义缩小,如“瓦”,古义是“土器已烧之名”,现在则专指砖瓦的瓦了。三是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却指鼻涕了。  相似文献   

18.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丁汉华 《成才之路》2009,(12):67-68
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世界瞩目,其申办时提出“人文奥运”口号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文”这个词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它也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文”的现代体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当今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描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哥们儿”称呼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及其使用原因。“哥们儿”一词,是亲属称谓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它遵循了血缘亲属间的亲近原则,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