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菲亚电器公司的推销员威伯先生,在一个富饶的农场地区做一项调查。"为什么这些人不使用电器呢"他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场时,问该区的销售代表。"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此外,他们对公司的火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也许真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但威伯决定无论如何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开一家农舍的门,门打开一个小小的缝,一位老太太探出头  相似文献   

2.
30年的怨恨     
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30多年互相为敌的老太太,由于这场战斗旷日持久,连她们也不记得当初矛质产生的原因。如果一个老太太当了教会机构的主席,另一位老太太就永远不会在这个教会中露面;因为那个老太太的女儿当了图书馆长,这位老太太就因那书"满是细菌的脏东西"而开始自己买书阅读。两位老太太的孙子们更是相互骚扰的好手。他把蛇放进我家的雨水捅,我可以把黄鼠狼引到你家的贮藏室。一个没风的洗衣日,晾衣绳会神秘地被弄断,那些床单在地上打滚,只好重洗。万圣节时,所有散放、忘记收拾的东西,包括花园里的家具,都变魔术般地飞到了谷仓的房梁上,不得不花高额佣金雇壮汉取下来。如果两位老太太不是读《波士顿新闻报》家庭版的话,也许早就被这天天骚扰搅得难以生存了。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答也答不对。"  相似文献   

4.
吟诵文化漫议王恩保梁实秋的《散文的朗诵》一文,记载了他青年时代在美国的一次“吟诵”的经历:好多年前(1923年),我到美国科罗拉去念书,当地有一位热爱中国的老太太,招待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先到他的家里去落脚。晚饭过后,闲坐聊天,老太太开口了:“我好久没有...  相似文献   

5.
陆文夫先生因病魔纠缠,好几次都到了接近生命的临界点,但每次都能坚强地"力挽危局"回过神来.而我们也仍然是一如既往认为他有着一种超凡的韧力,没有想过哪一天他真的会离去,所以每次去看他都会向他发出邀请:"等你身体好些再到高新区来,一站一站地走,一站一站地看,从运河、经山地再到太湖,三杯两盏淡酒,四五位同道好友,‘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为这样的景象鼓舞并憧憬,说:"高新区很了不起,我也想定定心心地走一遍,等我身体稍微好些一定成行."  相似文献   

6.
有关农民     
一个操四川话的小伙子向我的房东老太太打听有没有活干时,房东老太太不耐烦地说:"你们这些农民不在乡下好好种田,却跑到这里来,整天在我眼前晃,晃得我头晕眼花!"  相似文献   

7.
X样年华     
小河 《文化博览》2006,(8):42-43
昨天,校方已下发通知——"2006届全部毕业生必须在7月4日之前办理好离校手续并离校"。这个消息像突降的判决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切入我的耳根。听起来,它不再是往常广播里那些爱理不理的通知,而是毫不客气的行政命令,它赤裸裸地告诉我"毕业了,你可以走了",可是潜台词却是"你必须走了"!我不是走出了校门,而是被赶出了校门——一种被抛弃的耻辱感油然而生!毕业了我们当然会走,难道还耍赖不走?也许,对于找到了工作的同学而言,一切都很无所谓,但就百分之七十未就业或择业的人来说呢,我们仿佛是在茫然的时候被推出了温室,被推到空旷陌生的中间地带,而暴风骤雨即降。从上个学期到现在,我们大多已无心把最后一年认真读完,或许也从来没有认真学过一天,各式各样的招聘像纷飞的钞票一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档访谈类节目,被邀请的嘉宾姓钟,40岁,是个被错抱错养的孩子.他说:那一天,我和我妈去拿DNA鉴定结果,鉴定人员说,我和我爸我妈没有血缘关系.我听后差点晕倒.我妈耳朵有些背,问我,那人说什么了?我大声说,他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我妈听后没有说话.我们一起往家走,一路谁都没有说话.到家了,我拿出钥匙开门,突然心里就十分十分不好受.我问自己,这是我的家吗?我怎么一下子在这里"全托"了40年?  相似文献   

9.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  相似文献   

10.
二蛋上学     
也许因为难产的缘故,二蛋生下来就是个白痴。长大后,他见到舅舅常叫叔叔,见到叔叔常叫舅舅。二蛋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把一百元的钱当做十元的用掉。父亲拿一百元的钱和十元的钱放在一起教他:"一百元的钱上面有四个大人头,看清楚没有?"二蛋趴在桌上看半天,抬起头嘟哝:"十元钱上面人头也不少。"二蛋九岁那年,父亲完全出于一种责任心,把他送进了学校。二蛋的父亲对老师说:"我的儿子是个白痴,让他在教室里坐就行了,不必给他发课本。"老师说:"那怎么生?我们要教他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没有痛苦的人生就是苍白的人生.痛苦是一种历练,是一种体验.比如说,你的孩子跌倒了,你不要扶起他,让他自己站起来,这样他在今后人生的风浪中才能昂首挺胸向前走.因为这是在潜意识里给他埋下了人生就是挫折就是坎坷的种子,战胜了挫折和坎坷,他就会获得成功." 这是节选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钟祥斌先生的一段语录,这也是钟祥斌的人生与事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朋友蒋在一家公司工作,混了10年,终于爬到了销售经理的位置。这个职位炙手可热,当然,蒋为此付出了很多。以前,蒋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会马上起身赶往公司。而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回总经理:"老总,我在忙,正在和客户谈话。"企业改制的时候,蒋有望再进步一次,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的。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蒋仍然当他的销售经理。而一个车间主任"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他的愤葱是可以想像的。到处放出话来,说自己将不干了。最后董事长找他谈话,让他安心工作,董事会会考虑他的。但时间过去多日,董事会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一怒之下,蒋辞职了。之前,他告诉  相似文献   

13.
正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曾说,如果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固定不变,那么我们无论向前走或者向后走,向左走或者向右走,是不会有什么区别的,但我们为什么可以记住过去,却无法知道未来呢?答案是,存在着"虚"时和"实"时的区别,科学定律不区分过去和将来,但是自然活动、人类的活动和思维习惯的"时间箭头"却指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里给我们的启示,一是要了解未来,必须认识过去,二是要从具体的问题研究入手,"历史总结中的每部历  相似文献   

14.
去年的金融危机是菜市场老太太都在议论,你说这个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有多大了.老太太都议论的问题说明它已经非常的广泛了,这种危机已经有这样的震动,因为经济全球化这样的时代里面已经是发生这样的危机,这个冬天到底有多长?这个答案目前学者都还没有得出答案,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只是凭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正>庙庙湖村——没过脚踝的沙子淹没了他们新家的门口。推着自行车走过去,像踏过一片沼泽。庙庙湖仅是小小的一片绿洲,大约一英里外,是一些水泥砌成的房子,整齐划一。中国政府将约7000名回族居民从西北地区缺水的土地上搬迁到庙庙湖村,村医马世良的家庭就在其中。马大夫说,官员曾承诺"我们会变富"。"如果我们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搬来了。"41岁的马医生说。搬来三年后,他一直无法在庙庙湖村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听来的故事,很美.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天下着雪,一位逃难到深山的作家迷了路.夜幕降临,四望白色茫茫,作家又渴又饿又冷,又听见狼嚎.他怕得要命,隐隐约约看见远方有房子,就不顾一切奔过去,急叩门环,里面没有声息.他只是哀叫:"有人吗?有人吗?"回应他的依然是狼嚎,而且显然声音在逼近.他绝望了,但他依然哀叫:"有人吗?有人吗?"他几乎就要倒地的时候,门开了.他一个趔趄闪进去,门立即又关上了.屋里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仍然能听见狼嚎,但他不怕了.  相似文献   

17.
男孩和菁恋爱的时候,总是走在她的身后。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和我走在一起?"他憨厚地笑笑说:"哪能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哩。"但她总觉得有一种孤独感,缺少安全的感觉。但她总会得到他及时的提醒:"前面有个坑。""车来了。"等到车子急驰而过时,他就把菁往旁边拉一下。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浩浩荡荡,惊涛拍岸,中国社会心浮气躁,物欲横流的当下,探讨文化、切磋文化、交流文化、追寻文化,是现代企业的应势之举.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是乌合之众--各行其是;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会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会成为地主老财--只富不贵;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会患"扁平足"--走不快,也走不远;如果没有文化,企业就会"折翅"--飞不起来,也飞不高.  相似文献   

19.
上帝在成为上帝之前,很喜欢渎书。读书时,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是张嘴放声读书,声音清亮,雷打不动。一天,心烦气躁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他的"骚动",冲着他嚷,你就不能选择默读吗?这样真的很烦。上帝一脸的歉意,说:"默读没有朗读好。朗读时,遇到不会的字词都会自然地停下来,这样就要查一查,弄懂了才好继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会停下来,想一想。而默读遇上了,却会因为我们本身的惰性习惯而很自然地跳过去,不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20.
旷野的呼唤     
何延华 《文化博览》2006,(10):59-61
列车穿过广袤的河西走廊。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而且是和南一起去他支教的学校。一路上,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说话、唱歌,望着窗外空旷苍凉的戈壁滩,觉得这里真是壮美。南不说话,只微笑着望着我。偶尔,他会将我的头扳过去,轻轻地在我耳边说上几句话。他重复的一句话是:"你会爱上那里的。"我笑,在心里说,我早就爱上那里了,从你三年前去那里支教之日起。千里戈壁,似乎没有尽头。经过漫长的旅程,下午四点,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个荒凉的小移民点。前方就是南的学校,一所被风蚀得残破不堪的移民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