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舒婷是一位具有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她的诗忧郁但不伤感,细腻而不失刚强,具有独特的气质与个性,深受读者的喜爱。《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它同舒婷获奖的几篇诗作一样,都是引起诗坛震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的诗人.她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自身的性别意识.其诗歌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男男 《初中生》2009,(11):44-47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生于福建龙海市,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所涌现的诗坛新人中,舒婷无疑是突出的。她的诗有着“独一无二的声音”,她的诗“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理想”(《会唱歌的鸢尾花》)她怀着历史感,要求“中国母亲”给自己“应声而来的儿女”“重新命名”。根据舒婷诗歌的实迹与文学的比较,我认为前一段有人对她的诗予以“朦胧诗”或“浪漫主义”的命名是不够准确的,她的诗歌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她是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新理想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6.
山东青年诗人路也最近获得《诗刊》“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但对她的诗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路也诗歌的研究就显得日益迫切。她的诗歌创作在近十年内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由校园文学、闺房文学走向了更加广阔的时空。其中,江南——无论地理上的还是文化上的——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自2003年后她写的一系列诗作,引起了诗歌界的注意.但是对她这些诗作的评论和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报纸上又报道了一则有关著名青年女诗人舒婷的消息:她被当选为诗歌读者最喜欢的十大诗人之一,而且名列榜首。这不由令人感慨、令人欣喜。感慨的是尽管舒婷的诗作一问世就立即受到了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读者的热烈关注、欢迎和喜爱,而八年来,在诗坛上,在评论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由批评而指责,由指责而围剿,至最后的默认、接受。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3,(23):4-7
顶级亮相"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人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她妈妈觉得这个名字不爽口,小朋友们都不会叫,遂改名为龚舒婷。1979年,她用"舒婷"这个名字在《诗  相似文献   

9.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舒婷1979年的作品,并于次年获得"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舒婷生于1952年,17岁下乡插队,经历了"文革"的历史阵痛,创作这首诗歌时,她只是一个焊锡工。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舒婷与同时代人体验了从迷茫到觉醒的转变,这首诗歌便具有鲜明的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到此止步     
著名诗人舒婷在完成200行长诗《最后的视野》和三卷文集后,表示到此止步,告别诗坛。理由呢?舒婷是这么说的:自己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时,宁愿停止歌唱。这是很早以前的一则消息了,我至今还不知道是否确切,毕竟舒婷年富力强,正处于创作的鼎盛时期。但我想,也许,耗尽心血创作了这样一部长诗后,诗人有可能产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因而搁笔一段,休养生息,也不是不可能的。不管舒婷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止步,也无论是暂时打住,还是永远地止步,我都为舒婷此举叫好: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当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时,自己…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作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挚爱,感情真挚饱满,意象鲜明,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非常适合朗诵。被选人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以及其他多种教材中。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红烛》、《死水》、《真我集》等三部诗作意蕴丰富,其整体可以勾勒为一座“红与黑”的诗歌殿堂,这是诗人与其诗歌的精神轮廓。诗人的心灵历史及心理特征在诗中显现了美育为上的救世情怀,其诗作具有“纯形”的诗美特征和沉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时期诗歌历经30多年的发展,日趋多元.从“朦胧诗”到“口语诗”.从“归来者”到“新来者”,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流派林立,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部分诗人隐藏自己,收敛个性,趋同流派;一部分诗人坚守自我,寂寞写作,终成正果。女诗人娜夜就是一位身处诗坛一意独行并可以立标为照的优秀诗人,她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写出了许多精彩迷人的诗作。请欣赏她的短诗《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可谓中国女性诗歌的一种崛起。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所建构的女性意象、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一脉不断的血缘承传关系,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诗歌的美感风格,即酷肖以浪漫感伤为抒情基调的唐宋婉约词。舒婷诗歌的观念和手法均相当传统,好的诗作题材的人性内涵,执著忧伤的悲美情调,柔婉清新的语言,曲折层递的结构,隐约朦胧的意境,皆深得唐宋婉约词之神髓。“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这两句辩证评价唐宋婉约词得失的话,对于评价舒婷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局限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7.
温松峰 《双语学习》2007,(8M):138-138,140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她不凡的人生观,在她看来“死亡是一门艺术”,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认为死亡即是永恒和再生。本文借她的一篇诗作《雪莉角》来分析她对死亡的看法,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精神可以长存,惟有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正同学们: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怎样爱国》。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重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段段感情真挚的诗句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人人都会被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深深感动。在诗歌的感染中,我们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此起彼伏,无数仁人志士的英雄形象纷至沓来,跃然眼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一大批青年诗人登上诗坛,他们的创作引起了诗坛的关注和惊讶,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后来在关于这类诗歌的讨论中,有人把这些思想深藏、感情隐稳、形式颇为怪异的诗作称之为“朦胧诗”。在一时找不到更准确、更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类诗作时,“朦胧诗”的提法便被沿用下来了。80年代,朦胧诗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向前发展,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正如诗评家所指出的:“时间最终将证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出现的诗的变革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其实,朦胧诗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文学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小说和报告文学影响尤其大,戏剧也有起色,但诗歌相对落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读舒婷的诗,能背诵《致橡树》: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他说是受我的影响,也对诗歌情有独钟了,还常在我面前谈席慕蓉的《缘起》。今年夏季放暑假的前一天傍晚,他和我在校园内的林阴小道上边走边聊诗歌。也许他是有备而来,竟朗诵起辛弃疾的《青玉案·无夕》: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