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意象,海之出现在唐宋诗词中是崇高的“海”、感伤的“海”、浪漫的“海”。唐宋诗人词人的审美方式是多以远近俯仰的游目视线来表现海,“观”其形质而“味”其气韵,由言之意.批文入情,最后“悟”,玩味既久,自然悟入;进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既得其神韵,又着无限边际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音乐素养与人的创造性、合作精神以及审美能力之关系的分析,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提高人的音乐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审美素养的培养。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即是“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对有形之物可以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常常描写得苍白无力。那么怎样将无形之物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呢?一、借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物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借风表现了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开始是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审美价值尺度,学界有主体价值说和客体价值说。本文认为,二说都不无偏颇。因审美反映是双向反映,审美价值往往同时存在于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和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即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重合与交融,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则取决于评价主体对价值事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事实所包涵的意图形式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审美愉悦和趣味当不失为衡量审美价值的一个标准,而最高标准非审美理想莫属。  相似文献   

5.
戏曲的文本传播与场上传播所派生的命题是案头之作与舞台之作。它们在差异和联系中互动,其联结点是观众心理学。观众心理是左右戏曲审美建构无形而巨大的抓手。研究戏曲美学必须加入观众心理这一维。中国观众的命运关怀心理、趣味性心理、观赏性心理、满足性心理等,规范和导引着戏曲的审美对象、方向、方式和形态。观众心理具有组合性、流变性、调控性等特征,它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负面价值;其反馈和制约、调节功能成为戏曲综合性审美机制及其诸种审美特征的重要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戏曲活力和情力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6.
审美传达是审美体验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阶段,也是其定型和物化的阶段。在审美传达中,艺术家一方面力图把自己最真切的审美体验一览无余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审美体验之体验也与其相伴而行,这种体验是对原初体验的修复、甄别和一定程度的理智化,于是它又必然地压抑了审美传达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7.
董其昌,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与书法家,在这两个领域的造诣均极为精湛,在明天启、崇祯以后便独步海内,影响深远。考察董氏对帖学的推崇与深入理解,得益于他山水画中对墨法、水法运用的独到心得。他在笔墨的形式表现上,大大地丰富发展了文人山水的审美追求,把中国画状物手段的笔墨提升到绘画内容审美本身的高度。书法上,董氏尤以善用墨而称世,其对帖学的“悟入微际”是从墨本与真迹的体悟实践中脱胎而出的。董氏一贯注重墨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美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东西。它无色、无形、无味却在各个领域、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甚至各人心中都有特定的标准。其中形成的标准差异取决于人们的审美心理不同,而本文根据前人经验总结出影响人们审美心理的因素,大致分析时代背景、地域差异和社会环境三者对人们审美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说:“做人当学水,做人的哲学即是水的哲学。”水至柔,但一旦凝结又是至刚的;水无形,却又可以塑以任何形状。水绝不高高在上,它平等地流经山川、荒漠、市井,乃至阴沟。你可以往水中加入任何污浊之物,但只要经过沉淀过滤,它仍然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0.
一、符号学文艺论中的审美符号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其表现主体——文学形象,是通过能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审美符号来实现的。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勿宁说即是由创造文学语言的作者和具有审美知觉的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审美符号的艺术。“审美符号”融汇了主观与客观的丰富内蕴,包容了再现说和表现说对文学本质的片面概括。符号学文学理论即是这样站在鸟瞰全局的高度,统各派之说,弃一家之言,将文学的本质囊括在由无数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无痕     
教育无疆,大爱无形。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定会胸怀无形的大爱,策马扬鞭,尽情地在自己无疆的教育事业中驰骋,而在他们身后的教育之路上却不会留下半点痕迹,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四个字——“教育无痕”。  相似文献   

13.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艺术的美就是要把无形的"情"和"意"变成有形的"景"和"象"表现出来.诗歌创作是要把人的精神和情感这种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而诗歌欣赏则要从有形的景象和景物中发掘其无形的精神和意蕴.辛词精致与豪迈的融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浑然天成,<青玉案·元夕>充分显示了辛词雄深雅健、才情富艳、兴寄颇深的艺术特色和独到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14.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犹如灿烂的东方明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熠熠发光,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情趣。一、缘景生情,物我两忘所谓“缘景生情”,即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主体内心深处与自然山水相契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的外在表现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起伏。“物我两忘”即“追求心和物在交融中相谐相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命的神遇迹化……而自由自在地领受一种生机盎然的舒展轻逸的精神状态”。(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因眼前的美景而撩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水——“晶晶然”;山——“娟  相似文献   

15.
音乐形象是一种音乐意境,它由音响的流动造成,即是音响又不是音响,来自音响又超越音响.从四个方面对音乐审美理解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感性关照力;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情感的理解;审美理解力渗透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具有多义性.只要通过具体分析和思考,定能够更好把握审美理解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苗晓丽 《教师》2011,(8):113-114
图像叙事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表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无形象征意义,较之叙事文本显得专注、传神。文本叙事的审美超越观念的成熟,追求言外之境、韵外之致,非咸非酸之醇美。  相似文献   

17.
图像叙事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表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无形象征意义,较之叙事文本显得专注、传神。文本叙事的审美超越观念的成熟,追求言外之境、韵外之致,非咸非酸之醇美。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机,处处即是创造之地."此话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探索中求取新知识,在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元极论     
作者首次运用元极学的原理论述了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文学元极论。文章认为:三元(物质、能量、信息)合和体的生活化生文学创作之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阴阳互化而形成太极运动;真阴(生活之审美蕴涵)与真阳(作家之审美意识)的精合产生审美意象,遂使文学创作由太极步入皇极;皇极作为“二生三”之新体系的展开以艺术文本为外化与物化载体;艺术文本是审美世界的三元合和体,它的诞生终结了文学创作通无化有的过程,而开始了回归生活,即由皇极返无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古往今来,人们也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李清照词的绘画美的关注,却显得极为薄弱。因此,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清照词的绘画美对于全面地、完整地认识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是有一定意义的。古人写诗强调“诗中有画”,认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因而“诗画同源”之说也源远流长。北宋孔武仲曾经说过:“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诗如此,词亦如此。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写道:“画有诗人之笔,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