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自然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感到不容易懂。针对这些问题,发动自然教师进行研究,改进观察实验设计。以下是我们研究改进的几个例子。 1.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实验二: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于吸管缝隙过大实验效果不明显,做此实验需用毛细管,但许多学校又没有。我们将此实验改为用三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玻璃管,在玻璃管底端放入一小团棉花以防止装入管内的砂子漏出。将砂子分成粗、中、细三种,分别装入三个玻璃管内。把三个玻璃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由于细砂颗粒小,它们之间的缝隙小,水上升得较快,中  相似文献   

2.
《毛细现象》这一课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水,确实比粗玻璃管中的水上升得要高。两块玻璃片合在一起放入水中,缝隙较小的一边水也上升得高些。实验是做成功了,学生直接观察到了孔隙、缝隙。但是棉布棉线上的毛细现象,看到的只是毛细现象的结  相似文献   

3.
1.毛细现象目前,课堂上演示毛细现象用的毛细管大都是直玻璃管,由于玻璃管直且内径较大,所以液体(通常用红墨水)上升路线长度有限,效果很不明显。我们讲毛细现象时,使用明胶片,效果大大改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废弃的明胶片洗净,剪成等大的两片,再将其中的~片剪成“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 ,用几根内孔粗细不同的玻璃管 ,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 ,观察毛细现象。由于农村小学器材缺少 ,一般只有两种内孔粗细差距不大的玻璃管 ,因此我改用两块玻璃片做实验 ,实验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1 制作材料  两块约 2 0cm长的长刀形透明玻璃片 ,一个曲别针 ,一对橡皮筋。2 操作方法  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套住 ,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 ,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便可以看见水沿着孔隙逐渐上升。而且看到靠近曲别针一侧孔隙大 ,水上升很低 ;靠近并拢一侧孔隙小 ,水上升得高。3…  相似文献   

5.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和我们一起探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于是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带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住装满水的烧瓶,然后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通过观看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来探究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7.
制作简易酒精温度表可取一根20—30厘米、一端带玻璃泡的玻璃管,其管外径为5毫米,内径为1毫米,玻璃泡的外径为1.5厘米。首先把玻璃管倒过来,把开口的一端插在酒精里。交替加温和冷却玻璃泡。每次冷却时,摇晃玻璃管使洒精进入玻璃泡中。这样逐步使整个洒精球放入60℃的水中,这个温度略低于酒精的沸点。去掉从管口溢出的酒精,用火焰封住管子  相似文献   

8.
吴如春 《小学自然教学》2009,(6):M0002-M0002
前不久,我上《毛细现象》一课。学生在用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和塑料管进行实验时,发现了结果相反的实验现象:把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上升,并且玻璃管越细,液面越高;而把不同粗细的细塑料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下降,并且塑料管越细,液面越低。这下子教室里可乱了套!你跑到这个桌子上看,他跑到那个桌子瞧,有的甚至叫了起来。我平静地站在那里,待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集中投向我时,说:“请大家把实验的情况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9.
吴如春 《科学课》2009,(6):M0002-M0002
前不久,我上《毛细现象》一课。学生在用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和塑料管进行实验时,发现了结果相反的实验现象:把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上升,并且玻璃管越细,液面越高;而把不同粗细的细塑料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下降,并且塑料管越细,液面越低。这下子教室里可乱了套!你跑到这个桌子上看,他跑到那个桌子瞧,有的甚至叫了起来。我平静地站在那里,待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集中投向我时,说:“请大家把实验的情况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10.
能够产生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玻璃管内径越小,演示毛细现象越明显。红水温度计内径很小,是最理想的毛细管。若用毛细管和水槽做演示,浸润液体(水)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比较明显,但不浸润液体(水银)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是看不清的。我们改进的演示器,用连通器代替水槽,毛细管内水银液面比粗玻璃管内水银液面低的现象能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1.
《毛细现象》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玻璃细管插入水中后 ,水在玻璃管内上升 ,且管子内径越小 ,管中水面上升得越高。由于实验的可见度小 ,即使在前排的学生也难以看清 ,因此宜用投影器教学。但若按平常的做法 ,在投影器的聚光镜上做实验 ,玻璃管在银幕上的图像是一圆斑 ,根本看不出水在玻璃管内上升的高度。为此 ,我们作了如下改进 :把投影器侧放并让聚光镜靠拢装水的烧杯 ,在硬纸板 (比烧杯直径略大 )上 ,根据玻璃管大小打孔 ,把玻璃管装入孔中 ,然后一起放入烧杯内 ,打开投影器 ,调节反射镜 ,把焦距调在玻璃管上。这时在银幕上就会很清晰…  相似文献   

12.
实验装置如左图所示,在支架上固定一个U形玻璃管,管中加入一些有色液体。U形管的一端连接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橡皮管,另一端与大气相通。然后将橡皮管另一头折迭(1~2cm)用线拴紧密封,盘成螺旋状,放入烧杯中。烧杯里加水,使橡皮管的螺旋状完全被浸没。橡皮管被浸没部分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最后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用玻棒搅拌,使硝酸铵溶解。由于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下降,橡皮管的空气遇冷收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用几根内孔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观察毛细现象。由于农村小学器材缺少,一般只有两种内孔粗细差距不大的玻璃管,因此我改用两块玻璃片做实验,实验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器材透明锥形玻璃瓶(或广口瓶、塑料瓶)一个,彩色小气球两个,橡皮塞一个,细玻璃管三根.2 制作方法先在选好的橡皮塞上打好三个通孔(孔径略小于细玻璃管),然后将三根玻璃管穿入,并在其中两根玻璃管的一端系紧气球.不系气球玻璃管两端开口,系气球的两根玻璃管,一根b管,其一端开口,另一根a管,其一端用橡皮膜(或塑料纸)封闭,如图1所示.3 实验与观察在锥形玻璃瓶中装满水,把装好玻璃管的塞子紧塞在瓶口(彩色小球浸在水中),当锥形瓶开口端向上  相似文献   

15.
案例最近,听了一节《热胀冷缩》的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老师,她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水加红墨水)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上课过程中,各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各组分别将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柱慢慢地上升,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又慢慢地下降。第三小组却意外地发现玻璃管中红色液柱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且从玻璃管中冒了出来,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实验结束后,这个小组把这一现象作了如实…  相似文献   

16.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P .73关于碘的升华实验的方法是 :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 ,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 ,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对于此实验 ,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 ,而实际上此现象不易观察。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微热”难以把握 ,因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 5 0 0℃以上 ,而碘的熔点只有 1 1 3℃左右 ,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沸水 ,将玻璃管盛有碘的一端插入沸水中加热 ,立即产生大量紫色蒸气 ,在玻璃管另一端…  相似文献   

17.
中学的生物课以及一些大中专有关的课程中,对渗透作用的演示常用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间放入一根用肠衣、膀胱或羊皮纸封住一端的长颈漏斗或玻璃管,在漏斗或玻璃管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附图—(1))。演示时,烧杯中的清水不断地进入漏斗或玻璃管内,管内的水位增高,以此显示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分的渗透作用。用这样的演示装置,教师在上课时,还是讲不清渗透现象。为此,我将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作了改进。 演示时,用一个U型玻璃管(附图—(2)),分别从两端同时注入等量的纯水或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或者一端注入纯水,另一端注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观察U型管,由于U型  相似文献   

18.
1不是气体亦非液体的奇特液体 如果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连续性来考虑,可认为存在既非气体亦非液体的过度态,即超临界流体,如果取来20cm长的细玻璃管,先将一端封闭,此时温度为20℃装入三氟甲烷CF_3H,再将另一端管口封闭。因此时温度较CF_3H的临界温度(25.9℃)为低,因而呈透明的液体可见明显的液柱弯月液面,随后将此玻璃管握在手中,以体温使之升温,则可见逐渐有气泡生出而且液面随之模糊起来,不久液柱的弯月面消失.这就是超临界流体。用冷水将玻璃管降温冷却,则弯月液面重新出现。假如装入封口玻璃管的液体仅占其容积的十分之七,可知升温后液体将消失,依经验我们说是生成了气体,此气体是处于异常高的密度状态。近年来,超临界流体以其特殊的提取,溶解性能以及反应介质的有效性,而被化学与化工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教学》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