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文贤 《武当》2011,(11):16-17
招法本无属性,它的属性是由劲法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练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一、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十三势组成的入门之路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八门五步十三种招势,派生出成百上千,变化无穷的姿态,形成太极拳的各种套路。其套路是由若干个招法所组成的,诸如现代流行的有24式、42式、48式、85式、91式及108式等等。无论招式如何变换,其形势总离不开八门五步十三势。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诠解了太极拳拳路的运行规律,它是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孙建国 《武当》2014,(9):23-23
太极十三桩功是太极拳古朴的练功形式,是太极拳的母拳,也是武李氏太极拳(即武氏太极拳李锦藩先生支系)的根基和玄关。武氏太极拳有160多年的历史,但太极十三桩功却传承久远,横跨数代,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太极十三桩功是以道家全真派理论为基础,按照人体任督二脉和十二条经络走向,结合拳术起承开合、站立行走的姿态而创编的一套性命双修的功法。太极十三桩功的名称分别为无极式桩、举式桩、承式桩、走式桩、下式桩、按式桩、挑式桩、起式桩、式桩、展式桩、开式桩、  相似文献   

3.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4.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讨论了目前几个有代表性的太极拳"概念",在确定太极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按照逻辑学法则给太极拳下定义: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  相似文献   

6.
李锐 《当代体育科技》2021,(7):216-217,220
太极拳一直都是中华传统传承至今且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太极拳这项体育运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涵着中华武术的精神和品质,也代表着中华武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为了保证中华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业,这也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该文对于太极拳教学效果产生一些思考,对于如何让太极拳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主流运动项目及如何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杨黎明 《体育世界》2008,(12):41-42
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通过研究新发现的家谱史料,考证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播,提出“博爱千载寺太极拳”起源说。主要观点:(1)陈王庭与李岩、李仲三姑表兄弟依据“无极养生武功”和“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编“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2)李仲、李岩和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因政治原因,太极拳由陈王庭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相似文献   

9.
当前,很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行了选项课,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太极拳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但随着教学的进行,部分学生却渐渐丧失了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本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太极拳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读者信箱     
《中华武术》2003,(8):57-57
长春市张小华问: 《中华武术》第六期太极拳健身特刊太好了!有专家、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的文章,有六大太极拳名家拳谱,还有太极拳健身50问,这些都给了我很大启发。这期杂志真让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我想问的问题是六大太极拳名家的十三式太极拳的光盘在哪里可以购买到?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创始人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原谱中对太极拳的功能已阐明.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是指太极拳的击技功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是指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太极拳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项目。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却具有共同的哲理。众多的爱好者对太极拳有深刻认识,但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练习者缺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其二,片面追求太极拳术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忽略了太极拳的身法和整体功力练习。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学方法、分析法,对太极拳的项目特征、太极拳技术发展现状及太极拳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为太极拳的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寿山 《中华武术》2002,(12):28-28
太极拳是老年人健体强身的首选项目。它既修心,又练身,可达心身双修。笔者多年习练太极拳,深得其益。但练拳健身要讲究方法,否则反受伤害。我的体会是,要做到十不要。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传统项目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动作圆活连绵不断,动静相济,柔中寓刚,适合于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作为保健和康复练习的手段,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项目之一。但对于思想活跃、活泼好动的年轻学生来说,会因慢条斯理、运动缓慢而厌倦和烦躁。因此,对学生进行太极拳的教学须做到几点。  相似文献   

19.
陈氏传统太极拳动作难度大,有些人望而生畏。其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在演练陈氏传统太极拳时,胯没有放松,上身不中正,突瞥弯腰,肌肉紧张,致使膝盖受伤,既练不出拳架,更谈不上太极,当然健身效果就更难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对陈氏传统太极拳失去信心,甚至还错误地认为陈氏传统太极拳只是年轻人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20.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