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某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某师范学院2008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不同层次新生心理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海软件中的SCL-90量表对3827名新生进行网上自评测查,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所测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其他因子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口0.01);专业上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的新生恐怖因子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口0.05).结论: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性别差异,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4.
比较CSRI-50、BSRI以及CSRI三个性别角色量表中的词汇,发现男性化词汇体现出中西方在男性特质要求上的共性,而BSRI的男性化量表包含的体现强烈个人主义特质的词汇,中国的两个量表却没有,这反映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男性性别角色观的差异;女性化词汇方面,三个量表均反映出大学生对女性特质的观点趋于一致与传统.但与 BSRI 比较,“勤俭心细”维度体现出东方文化对女性的不同期待;与10年前的CSRI相比,CSRI-50缺少了“守本分的”“安分的”“娴淑的”等特质,体现了社会进步对女性束缚的减少.而CSRI-50的中性化量表增加了“谦虚、孝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另外,BSRI和CSRI中某些男性化和女性化词汇被归为中性化.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性别角色仍趋于认同;另一方面,两性性别角色界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5.
选取广西地区贫困生279名。用SCL-90和SRHMS量表同时进行心理健康评定与比较分析。结果为贫困大学生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规青年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高分组的 SRHMS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 SCL-90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量表各因子评分存在明显负相关(P<0.01)。为此,SCL-90和SRHMS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测查结果显示广西钦州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该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性别大学生幻想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神经质)人格特征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P〈0.01);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自责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求助与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幻想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P〈0.01)。年级是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更多运用幻想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初中生希望特质的现状及希望特质、自尊水平和自信心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自尊量表和中学生自信心问卷对唐山市某中学的31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学业成绩(t=-4.137)、自尊(t=2.329)和自信心(t=3.350)的差异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性别初中生在途径思维(t=3.326)和动力思维(t=-3.439)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初中生在途经思维(t=17.423)和动力思维(t=12.290)两个维度和希望特质总分(t=17.131)上差异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和希望特质得分(r=0.165)、自尊(r=0.124)及自信心(r=0.124)相关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希望特质得分对自尊、自信心和学业成绩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由此可知,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受希望特质、自尊及自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希望特质对学业成绩、自尊和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性别大学生幻想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神经质)人格特征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P〈0.01);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自责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求助与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幻想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P〈0.01)。年级是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更多运用幻想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隔代教养经历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影响,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宜宾市6所初中636名不同教养经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除合群因子外,有隔代教养经历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低于父母教养和共同教养的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代教养组女生智力及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因子分与对照组女生差异有意义(P<0.05).隔代教养对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存在连续性的负面影响,对女生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高校毕业生的自尊、应对方式和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尊量表( 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SF)对河南省不同高校的17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与自尊呈正相关(r=0.487,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64,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65,p<0.05);高校毕业生的自尊(t=0.39,p<0.01)、积极应对(t=0.44,p<0.01)可以正向预测择业效能,而消极应对(t=0.22,p<0.05)可以负向预测择业效能;自尊在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2, P<0.01;β=-0.13,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初中生学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业情绪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回归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286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第一、二、三、四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746、0.536、0.089.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九因子及总分和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四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1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667、0.424、0.072;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中生人特征与学业情绪之间相关性较高;以学业情绪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N)、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与学业情绪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典型相关性显著,说明学业情绪在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大学生目标追求与心理幸福感心理落差的关系研究。本研究采用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大学生心理落差自评问卷对某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t=2.30,P〈0.05)、人际交往(t=2.29,P〈0.05)、课外生活(t=2.47,P〈0.01)、低要求(t=2.64,P〈0.01)、出世(t=2.19,P〈0.05)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独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和生源地在心理幸福感与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关系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幸福感总分与目标追求的出世(r=0.47,P〈0.01)入世(r=0.42,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幸福感总分与心理落差总分(r=-0.5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F=49.22,P〈0.001)。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课外生活、低要求、出世方面均高于女生:大学生心理落差越低,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的分数高,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心理落差对心理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正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社会认同量表对60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以探讨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27.65%,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的社会认同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225,P〈0.05;t=-2.057,P〈0.01;t=1.513,P〈0.01;);网络使用状况与社会认同之间呈负相关(r=-0.217,P〈0.01),不同网络使用情况的中学生其社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7.250.P〈0.01)。结论为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其社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疏离感、自尊以及安全感的现状及关系.采用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安全感量表对44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疏离感、安全感发展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学生环境疏离感最高,人际疏离感最低;疏离感、安全感、自尊相关显著(P<0.01);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疏离感得分对安全感总分预测力最佳,解释量达到58.9%.自尊、疏离感对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尊在疏离感与安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01).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心理卫生自评表》(SCL-90),以290名在校高职生为被试进行测试,探讨高职生应激和心理健康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以及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对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应激、心理健康及其个别维度、因子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高职生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使用翻译并修订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对25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面中学生逆反心理在年级、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高于初一;女生的逆反心理低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生逆反心理相关显著。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3过分干涉、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母亲因子4惩罚严厉对逆反心理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方法:对258名中学教师施测教师情绪劳动问卷和教师组织承诺问卷,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男女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维度存在差异(t=2.24,P〈0.05).在其他维度及组织承诺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初高中教师在组织承诺的理想承诺维度存在差异(t=-2.29,P〈0.05),在其他维度及情绪工作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2)教师情绪劳动的主动深度行为与组织承诺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r=0.127,0.194,0,258,0.243),表面行为与组织承诺各维度均不相关,被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投入承诺维度存在正相关(r=0.170,0.239),与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不相关。(3)主动深度行为能预测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与投入承诺;学校层次能预测理想承诺;性别能预测表面行为。结论: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存在一定的关系;主动深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组织承诺;主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被动深度行为与投入承诺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