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有人会说,小说中的老师很可悲:他教的“捣蛋”学生,动刀伤他;他教的“好”学生,腐败堕落。老师的教育似乎是失败的。老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却落了个那样的下场,不是很可悲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小说中的老师很可敬。不是随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要言而有信李德山某小学一位学生偷了他人一支钢笔,老师批评教育他,要他“彻底坦白”,学生有顾虑,老师说:“只要你承认,保证不在班上点名批评,以后改了就是好学生。”学生相信老师,于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此时,老师把脸一沉,严厉训斥,还叫这个学生在班上...  相似文献   

3.
我脱下学生装,拿起教鞭之后,即结识了狄老师。他是我的同事,然而,他更是我的老师。我与狄老师熟识不久,他便问我:“你也喜欢练笔么?”我随口答道:“能把书教好就不错了,又不想当作家……”“自己不会游泳,很难教会学生;教师不能写文章,很难指导学生写好文章,还是下水练练好。”狄老师说  相似文献   

4.
育人与做人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一回遇到一个乡镇企业家,当他知道了我是一个教师以后,就问我这么一句话。当时我愣了一下,就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加特长,等等。他把手一挥,打断了我的话:“甭说大道理,我听不懂,你用一句话说一下。”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上来。他嘿嘿一笑:“这问题太简单了,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话讲得太精彩了,每一个为师者都应好好体会体会这句话。那么“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呢?记得在好些年前,我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说:一位班主任老师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关于一位老工人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福禄贝尔说: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把“爱”历练成“乐”,语文教育一定会生机勃勃,教师和学生也一定都会是幸福的人。江成强老师爱学生,爱语文,青春逐梦,用爱与汗水把语文教育做成了赏心乐事。  相似文献   

6.
“潘小明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周玉仁教授是这样评价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的。确实,作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大家,潘老师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一节课,每一次提问,他的出发点永远是学生。他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如果能经常为学生们想想,那他就一定是一位好老师。而想着想着,老师自己也就提高了。”潘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数学教学。他吃着自己喜爱的葱油拌面,思考着“数学生成教学”,阐述着自己对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抒写着自己精彩的课堂人生。所有听过潘老师课的人,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究竟潘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地演绎他精彩的“课堂人生”的呢?从这个个人专辑中,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老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却无动于衷。我认为教育效果甚微的症结是老师忽视了感情投资。老师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六年级时,我们班有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捣乱学生,他的学习也很差。我们都不愿跟他在一起。班主任刘老师却主动接近他,给他讲道理,他却不加理睬,仿佛“对牛弹琴”。有些老师见刘老师岁数大,又百病缠身,劝刘老师:“不要在这样的学生身上伤脑筋,就随他去吧,反正也毕不了业!”刘老师只是微微一笑,又继续工作了。  相似文献   

8.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9.
八年前教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年度考核时排在全校第一名的总是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年轻的代课教师.而且每年如此。大多数老师都以为他是运气好.向来不服输的我感到很纳闷: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怎么会教得好学生呢?换言之,他根本不“懂”教育.对于教育他是一个“外行”。而我们这些“内行”为什么总比不赢他呢?于是我开始注意上了他。  相似文献   

10.
一位23岁的青年告诉别人,他最大的遗憾是求学期间没有碰到一个好老师。他说,当别人谈起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老师时,他就像单亲家庭的孩子听人家讲家庭如何幸福一样,心里特别难受。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老师无疑是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何谓“好老师”?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老师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1.
王祥是三年级的学生。去年十月份,六年级学生罗时奎失掉一支钢笔,给他捡去了。他当时没有还给罗时奎,准备留着自己用;不几天他便把那枝钢笔的套子,套在自己的笔上。后来给罗时奎看出来,就告诉老师。老师教育罗时奎同学先不要声张,一定负责来处理这件事情。老师并没有马上和王祥谈捡钢笔的事情,而是对他很关心,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中国少年报有个故事叫“一枝钢笔”,是讲一个孩子拾到钢笔后,想留着自己用,后来他认识自己的错误,终于把钢笔还给人家。老师就有意识地帮助他在说话课的时候,对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同时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接着,老师便将他找来和蔼地问:“你讲了‘一支钢笔’的故事,你看那个孩子好吗?”他答:“好。”“你  相似文献   

12.
世人都说: “一个好老师的恩情,可以让他的学生一辈子感激不尽。”而我还想说: “一个好老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他的学生一辈子。”骆老师,认识您,真好!  相似文献   

13.
小超,是一个令我束手无策的“打架王”,他极有个性,脾气暴躁而且倔强,好打抱不平,软硬皆不吃。校内如有打架事件发生,他往往是一个主角,自然就成了全校有名的“棘手人物”,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坏学生”。对于他,我经常是三天一大教育,两天一小教育,可任凭我怎么教育,他仍然是我行我素。我恨得咬牙切齿,觉得他真是无可救药了。  相似文献   

14.
本片讲述的是一群饱受传统教育压制的学生努力改变现状,争取生活真谛的故事。其中有肩负着家长的众望的托德,他生性腼腆,因为哥哥曾是该校的优秀毕业生,这就无形中给了他更大的压力。他的室友尼尔则是个听话,顺从独裁父亲的“好”学生。诗歌老师基丁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从基丁老师那儿,他们知道了“死亡诗社”。基丁老师想尽办法激发每个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摆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习惯与性格的束缚和羁绊。在重新塑造完全的,真正的自我的过程中,他们最终找到了通往梦想的路。  相似文献   

15.
转变记     
有一个小男孩,是班上出了名的小刺猬,动不动就红眉毛绿眼睛的,班上同学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一天,班上来了位新老师,他照常吹口哨、扔飞吻。他以为老师会告到德育办,然后就是“施刑”。事实也是如此,他被新老师带到了办公室。正当他打算将酝酿的一些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之类的检讨词倒出之时,一阵手机铃响。“对不起,我能接个电话吗?”新老师问。他四下张望了一会儿说:“问我?”新老师点了点头。“可以,可以。”他有点受宠若惊。待新老师接完电话,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决心做个好学生。他这次说的是真话,后来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好学生。后来,有人…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近,有一个小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好成绩是教出来的吗?”,说有一名学生,上课喜欢讲话,老师很生气,下课后把他带回办公室,准备批评、教育他一番。想不到,老师还没有讲话,学生倒抢先讲起来了:“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因为我学得好。”我们在感叹这名学生“无礼”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好成绩是不是教出来的?笔者认为,好成绩是教出来的,但好成绩不完全是教出来的。同理,对于德…  相似文献   

17.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便是爱。在教师道路上,我一直在摸索怎样做个好老师,陶行知的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生活即教育。走进孩子的生活“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爱是相互的,所以第一步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生活。我们班上曾有个学生小卢,他在“零花钱”上从来都无顾忌,爸妈给多少就花多少。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他一天花了十几块钱。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找到了他。在了解基本情况后.一件令我吃惊的事浮出水面——用钱买作业抄。因为小卢的学习基础比较弱,很多题都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成绩好的同学借作业抄。为了每次都能顺利得借到作业并不让老师知道,便每次都给那位同学一块钱作为交换。这样的“买卖交易”有时候一天就花去他好几块钱。小卢把寒假的压岁钱用完后便常借口买学习用品问家里要.为了更多地了解小卢的情况.我也去了解了小卢的家庭。  相似文献   

18.
谁都知道,转化后进生工作非常难做,但上海人却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个平常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学校里有名的后进生。他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经常好“榨油”:今天要这个同学3元,明天要那个同学5元,同学们迫于他的“淫威”,只好顺从。老师们为了转化这个后进生,费尽了心机,虽有好转,但仍没有改掉他“榨油”的坏毛病。一天,这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了5元钱,他没有揣进自己的腰包,而是“良心发现”,交给了老师。这无疑是他的一大进步。老师没有当面表扬他。而是抓住这个教育的良机,给他的家长写了封信,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心地善良以及明显的转变,并说明相信这个学生今后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做一个好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有句生动而富于哲理的话:“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的。”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最根本的是心诚,就是对学生的爱、深沉的爱。有位教师,一天放学后,他让几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留下来补课,他对学生说:“你们的数学太差了,老师帮你们补课,好象一只只‘破锅’,补好就是好锅……”他满以为学生会听话、甚至会感激他。结果呢?“老师、我去拿书包。”“老师、我去小便。”“老师、我去……”学生一个个溜走了,教室里空空的。他苦苦思索:老师放弃了休息,诚心诚意帮他们补课,他们却一个个溜掉,为什么?感到很恼火。  相似文献   

20.
有个外国教育参观团到某校听课,这是堂观察说话课。老师拿了一只小乌龟让小朋友观察,小朋友高兴极了,有个小朋友得意地学起乌龟爬来,老师认为他太顽皮,就用眼睛瞪他,他竟没发觉。老师气极了,准备课后狠狠地教训他一顿。没想到,外国老师评课时竟夸赞了这个顽皮的学生,说他是这堂课学习最投入的。面对同一种行为,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一个认为学生“顽劣”,需要狠狠教训;一个认为学生“投入”,大力给予赞赏。这是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教育评价就像一把“尺子”,无时无刻不在衡量着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用多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