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城市党报近年来实施“母报稳住、子报快速发展”战略是付出相当大代价的,其效益回报并非如期待的那么丰厚,“双都市报”结构更难跳出同质无序竞争怪圈。目前,从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城市党报自身快速发展的机遇和市场空间明显地大于它的子报;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年代,将“母稳子发”战略逐步转向“子稳母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社 《传媒观察》2006,(5):51-5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可以说,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优势,就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当前,国内新一轮报业大战如火如荼,随着报业竞争的逐步深化,人才的流动也日趋常规化、国际化,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内众多传媒改革发展的“瓶颈”。解决传媒人才的途径有多种,但主要应立足内部挖潜,激活内部人力资源。一、激活内部人力资源,在于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个好的人才机制胜过无数个伯乐。传媒业内部本身就有丰厚的人力资源,有较大的人才开发空间。如为了解决在报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缺乏问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全国报业中比较早的一举开发了三个人才渠道:高校、市场招聘、内部开  相似文献   

4.
“区域报业”发展构想中的“区域”与经济学意义的“经济区域”相重合,区域经济是区域报业的现实依据和物质支撑:区域报业也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因而我们提出的“区域报业”构想是在“区域”视野下,以经济区域为单位.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打破以省、地、市为单位的地域界限,整合报业资源,拓展报业市场,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内的报纸产业集群的新的报业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报业的空前繁荣。新生的都市生活类综合性报纸,犹如一匹匹异军突起的“黑马”,使业已成熟和稳定的报纸市场产生了巨大震动,同时也给报业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任何一张新办报纸,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都会遇到营销策略的选择,这是决定报纸兴盛与否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营销策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报纸很快打开局面,抢占市场,赢得竞争先机。反之,不知“路在何方,甚至会把“财富”变成“包袱”。报纸要适应市场变化,归根到底是要把握读者跳动的“脉搏”,这个“脉搏”就是读者的需求和动机…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中国报业的调整之年,也是进入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新阶段的过渡期。回顾全年报业市场的总体发展态势,可谓喜忧参半、竞争激烈、有退有进、走势明朗。持续高增长多年的全国报业出现了增长率的大幅降低,一些城市的报业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上全球报业的整体滑坡态势,引发了不少人士关于报业已成“夕阳产业”的忧思,“报业寒冬”、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2005年,中国报业的发展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和冲击。于是乎,报业发展进入“拐点”、遭遇“寒冬”之声在学界、业界弥散。不管学界、业界时报业发展的前景如何描述和预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报业的发展将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如何看待报业市场出现的潮起潮落现象?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本刊特请杭、宁、温三家报业集团的负责人和资深报人,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和媒体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8.
魏少华 《新闻界》2005,(2):98-99
对于我国报业发展现状,在有一点上报界似乎已达成共识,那就是我国已进入厚报时代。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呈突飞猛进之势,从“单一报种”到“多报种”再到目前的“厚报时期”,中国报业开始进入以规模化竞争为特点的市场相对成熟阶段。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对目前传媒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括的话,那就是现阶段的传媒产业已经由过去的“短缺传播时代”进入了“相对过剩的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国报业经济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国家报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报业经济,我们首先要精心搞好主业经济,经营好自己的主产品,树立市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必须努力形成以报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经济的战略布局,稳步拓展多元化经营,要不失时机地进入其它行业,形成非报业经济支柱。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我们强势推出山东聊城日报社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快速发展非报业经济的经验和做法,供地市报同仁学习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报业的改革,过去“日报靠党、晚报进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日报、晚报同进市场”现已成定局。地市党报自办发行的开发重点也随之要转移到抢占市场上来,重点要打好每年的大征订、滚动发行“两大战役”。  相似文献   

11.
发行市场你争我夺。谁敢分我的蛋糕? 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在一片“断奶”声中,中国报刊业冲破了坚冰,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春风。令最早步入市场的报纸老总们吃惊的是,报业经营的利润太丰厚了。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全国很快掀起了空前的办报热。《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引发了经久不衰的都市报热,迎来了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都市报时代”。尤其是到了90年代中期,都市报雨后春笋般地在神州大地上崛起,并且伴随着都市的崛起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燃起报纸发行大战的狼烟。  相似文献   

12.
略论目前我国的报业市场与报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当前我国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和描述目前我国报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报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报业”一词的三种解释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我国报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认识;第二部分,通过对“报业市场”这一概念的理论分析,具体描述了我国报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办报人报业经营观念发展变化的梳理,概述了目前我国报业经营体制、经营方式所呈现的多样性,同时,也简要探讨了中国报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经营谋略  相似文献   

13.
戴必莲 《新闻界》2005,(5):17-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报业逐步与政府财政“断奶”,最终走上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道路.伴随着报业走入市场,报业经营日益发展,报业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办报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报业的繁荣。为了生存,报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对读者的竞争尤为突出,不言而喻,谁抓住了读者,谁就拥有了市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报业正处于一个变革和转型时期,市场化程度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会越来越高。特别是一批新型都市报群的崛起,更加剧了报业市场的竞争。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报业竞争已由早期的“数量战”、“价格战”,转入了更高层次的创新竞争。本文就创新要素在现代报业竞争中的地位、作用和运用等方面,作一些理性探讨。报业强势与弱势的定位,取决于竞争中创新能力的差距。报业市场的形成,实际上是报业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媒体本身拓展发展与生存空间的现实需要。20世纪末期,我国报业在竞争中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报业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国地市级党报中较早成立的报业集团,鞍山报业集团近几年来一直将市场经营的理念引入报业发展中,提出并践行“政治头脑、百姓情结、专业精神、市场谋略”的报业运营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报纸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获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报业集团化和报刊业结构调整,强势报纸越来越强,弱势报纸特别是行业报面临新的调整。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报业发展已从“跑马圈地”阶段进入到规模竞争阶段,过去靠行政手段创办发行的行业报、机关报,大多因不具备规模优势而渐渐失去市场,过去的“小投入、小产出”,如今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报业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面对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日益残酷的局面,谁拥有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抢占了人才高地,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地走人才强报之路,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这一点对于欠发达的东北城市报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石峰 《传媒》2006,(8):6-8
过去的一年,我国报业在困境中觉醒,在思索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进,是报业发展中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共识.取得的实践成果,必将财我嘲报业下一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总署对于报业发展高度关注和重视。召开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就是要促进全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创新实现报业竞争力的提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李山庚 《新闻界》2006,(2):45-46,50
报业经济,是指以满足报业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的需要为目的,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分配,报业集团及报社通过经营方式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在激烈的报业经济竞争、十年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报业高层管理者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了关注具体的经营战术上,而忽略了对报业经济的整体战略研究。这也是在2005年报业经济遭遇一些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中国报业市场可以这样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