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如何捕捉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转化成价值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价值创造正成为企业发展与价值创造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三家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企业作为案例,探索面临创新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包含认知迁移和双元能力塑造两个维度,企业通过认知横向与纵向迁移,应用式与内生式能力塑造实现价值创造;(2)企业价值创造可分为慢变型、先锋型和成长型三类路径模式,不同企业间价值创造模式与机制存在异质性;(3)企业通过内外部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内的稳定发展与扩散。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和企业技术应用决策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今技术研发分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不断打破边界,通过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交互传递价值,合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然而,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四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从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和机制两个层面刻画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之路;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和治理机制不同构型对促进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一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无法促进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的交互组合是实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最优选择,且存在多条等效路径。研究结果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以及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智能化科研(AI for Science)为核心的第五科研范式已经在多个自然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人工智能(AI)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强调发现新原理、新机理和新规律不同,高技术领域更强调用AI技术来发明创造新方案、新工具和新产品,以解决特定的领域问题。文章总结了AI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技术智能”(AI for Technology)的典型特征和科学问题,并以CPU芯片全自动设计为例介绍过往的成功案例。最后,文章指出技术智能的目标不仅是加速创新流程并减少人工投入,同时也希望其具备更强的创造能力,最终超过人类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强调以共创为导向、以共享为准则、以共生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创业企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同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实现共益共生是其践行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胖东来商贸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对创业企业共创共益共生影响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将引导创业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创造,协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目标开展价值共创;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加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推动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能基于价值共创来共享价值创造成果,实现多方共益共生。本文拓展了企业层面参与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创、共益、共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机制,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创业企业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学术数据库是当前科学交流的基础设施之一,科研人员等科学交流主体通过对学术数据的使用交互实现科学价值的创造,明晰学术数据库在科学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特点及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尝试应用价值共创的理论,从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交互特征和价值创造特点两个维度,对学术数据库的资源订阅模式、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以及开放科学服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这些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划分界限,且都分别实现了共创过程中的商业价值、学术经验价值和科学价值,但在价值共创机制、知识服务体验以及科学交流危机及学术伦理等方面仍有很大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研究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企业与用户间的信息交互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过程、机理,对企 业更好利用信息交互进行技术创新商业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过程】以信息交互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基 础,研究信息交互、用户参与及价值共创的关系,构建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交互对技术创新商 业化进程中价值共创的影响模型,揭示价值共创机理。【结果/结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实现价值共创的 重要因素,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企业通过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整合,不断形成完整的信息网,并通过信息交 互行为影响用户体验价值从而促进价值共创,最终实现情境升级和价值增值。【创新/局限】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创 新商业化过程中企业与用户间信息交互对价值共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多种信息交互方式对用户参与 价值共创的多维度影响机理。但模型仅限于理论分析,获取更充分的数据进行案例及实证研究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0—2022年Web of Science和CSSCI文献库的样本文献,结合文献计量法和系统性文献回顾法,对智能制造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识别出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智能制造现有研究包括七大知识模块:概念内涵、核心系统、测量方式、情境、理论视角、前因与后果因素和发展路径,它们共同构成了“What—Why—How”(2W1H)知识框架。What维度(概念内涵与外延)包括智能制造的概念内涵、功能和支持两大核心系统以及对智能制造水平的测量方式;Why维度(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包括技术革命和商业文明时代两大情境,赶超战略、微笑曲线理论、行动者网络和价值共创四大理论视角,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的前因因素,以及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后果;How维度(发展路径)包括技术和创新追赶、价值链攀升与集成、行动者网络和价值共创四种发展路径。综合现有研究不足、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对2W1H三个关键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议题方向。结合文献计量法和系统性文献回顾法,更加科学客观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整体知识框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小米公司对华米、九号、小贝的创业孵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嵌入式案例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创业孵化实现创业生态价值涌现所蕴含的内在机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以数字化赋能为基础,在平台生态情景中形成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编排、创业观念凝聚等创业孵化能力,在核心企业跨界提升、消费者协同演化以及创业企业生态反哺的作用下实现价值共创,最终形成创业生态的价值涌现,推动生态链企业高速成长。小米通过创业孵化实现创业生态的价值涌现主要有三种范式:华米的“互补导向型”范式、九号的“效率导向型”范式以及小贝的“新颖导向型”范式。  相似文献   

9.
曾江洪  黄向荣  吴号 《科研管理》2019,40(11):226-235
产品创新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润的有效策略。本文选取四家多次发起同类众筹项目并且后期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资料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来研究众筹中如何激发产品创新。研究发现,主体互动通过发起者学习、支持者学习和信息交互实现;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价值共创形式主要包括共同策划、共同设计、共同测试和共同推广;案例企业均实现了产品创新,即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或服务创新;此外,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主体互动促进价值共创过程从而实现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0.
围绕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从AI4S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到S4AI (面向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讨论人工与自然平行的智能科技与数字人科学家的作用及其对科研范式和社会形态变革的可能冲击;认为范式与形态的变革刻不容缓,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白景坤  张雅  李思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93-2201
平台型企业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典型的新组织形态,在促进组织间基于平台的知识活动和价值创造方面优势明显,但从知识治理视角探究平台型企业促进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的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平台情境下分析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并探究知识共享在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中国部分平台型企业及其用户的220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现,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和知识共享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型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和知识发共享的影响不显著;知识共享分别在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在社会型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关系中不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来说,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是保障其稳定运行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演化模型,并分析了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演化结果能否向全面协调方向发展,主要受到价值共创超额收益分配比例、协调合作的成本、选择欺骗策略收益以及单独采取合作策略收益及奖惩力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将超额收益分配与合作成本分摊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合作成本,增加单独合作收益与合作超额收益,降低欺骗策略收益,加强惩罚力度,这都能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后发企业如何设计在资源约束下开展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路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资源拼凑策略来获取和优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重点探讨资源拼凑策略如何助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资源拼凑策略主要包括市场拼凑、实物拼凑、人力拼凑、技能拼凑与制度拼凑五大策略,其价值创造过程需要经历价值识别、价值形成、价值传递与价值检验四大阶段,在价值创造的不同环节,资源拼凑策略通过发挥不同的组合效应有效推动了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资源拼凑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后发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要积极向颠覆性创新探索转化并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资源拼凑策略;同时政府在颠覆性创新领域的有关制度设计上要综合构建系统完善的政策工具,并发挥多级政府的政策协同效应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共创和要素集聚视角,采用文本挖掘方法,以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的传统制造企业为样本,验证智能化转型是否提升了传统制造企业绩效,同时探讨成本粘性在智能化转型与传统制造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转型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绩效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智能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粘性提升传统制造企业的绩效水平。当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更易降低成本粘性、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对降低成本粘性、提升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改善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董华  陈蕾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93-204
为更好地探讨服务型制造网络的价值共创过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视角和复杂网络视角,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具有5层子网(大数据环境子网、服务型制造主体子网、服务型制造资源子网、服务型制造能力子网和服务型制造价值子网)的大数据驱动服务型制造超网络模型,分析子网间的关系以及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建立包括大数据驱动、主体互动、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和价值创造等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作用加快了服务型制造超网络的资源产生速度和能力形成速度,尤其是对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以及动态创新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驱动效果更为显著;对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价值创造的贡献,有大数据驱动时动态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无大数据驱动时组织合作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不论是否有大数据驱动,数据挖掘能力的作用都未突显.为推动服务型制造网络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服务型制造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数据环境,加大服务型制造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广示范;企业应积极搭建多维数字平台加快推动主体企业内部产品服务业务数据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主体企业间资源与数据整合共享,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推进跨领域服务化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6.
孟凡生  宋鹏 《科研管理》2022,43(4):37-45
   为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基于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合作网络,研究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关系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行为特性及演化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智造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间开放感知以及智造联盟的形成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完善;合作网络动态性增强、生态系统复杂性提高、智造化标准逐渐形成等形式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显著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在未来智能化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曾江洪  黄向荣  吴号 《科研管理》2006,40(11):226-235
产品创新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润的有效策略。本文选取四家多次发起同类众筹项目并且后期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资料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来研究众筹中如何激发产品创新。研究发现,主体互动通过发起者学习、支持者学习和信息交互实现;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价值共创形式主要包括共同策划、共同设计、共同测试和共同推广;案例企业均实现了产品创新,即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或服务创新;此外,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主体互动促进价值共创过程从而实现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杨楠 《科研管理》2021,42(5):87-93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企业日益注重虚拟品牌社区的建设,借此向顾客展示产品独特价值,以期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搜集社区评论信息作为经验资料,并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互动体验、社区归属感以及品牌定位等范畴,阐释了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产品价值共创包括价值认知以及用户需求等核心要素,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而品牌形象的塑造则依赖于创新产品及建构以用户价值交互为基础的生态圈,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有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应围绕产品创新打造虚拟品牌社区,强化顾客互动体验,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顾客积极参与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