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相似文献   

3.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校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地走进社会去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东亚文化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品德教学走向多元,走向开放,走向厚重提供了选择空间,将它融入到品德课程,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当下,不少品社课教师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资源观念,并能身体力行地积极探索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在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中,需要的资料往往可以快速收集到,所以现在已经不缺课程资源了,重要的是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审视(一)误区之一:轻教材,重素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倡导从教材出发,提高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即把教材作为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来利用。立足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并非抛弃教材。以教材为本,走进教材深入地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有机地融合了儿童生活世界的许多领域,又结合了今天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超越了传统单科课程的纯知识技能的窠臼,彰显出立体多彩的课程价值与功能。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儿童生活,拓展教学空间;深入透彻地分析教学任务;拟定合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自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凸显学科品性,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陆文奇 《中国教师》2014,(23):40-4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才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纵观我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较多集中在“教材留下的空间大.要求教师自主创造发挥的东西多.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笔者浅谈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这一直是该课程教师的追求。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从课程的教材内涵资源、相关学科资源、本地乡土资源、外来学生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这一直是该课程教师的追求.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从课程的教材内涵资源、相关学科资源、本地乡土资源、外来学生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