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输送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技术人才。校企双方在互惠共赢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相继发布若干文件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实践中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职业教育应建立多元化、多样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以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从"企业配合"到"校企联合"再到"校企一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校企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致使诸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中时常出现"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等概念混用的现象。明晰其阶段性特性、厘清概念,无论是对校企业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职业教育的深入实践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中职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办学,走出了一条职业学校优质教育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企深层次合作办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但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只停留在一种较低的层面,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并获得最大的效益,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元制”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 《成人教育》2009,29(11):23-25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培训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认真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文章试从德国企业积极参与培训的成功因素入手,结合我国校企合作的问题,提出应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努力,使校企合作有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宇 《现代教育》2014,(10):74-74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笔者结合我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化"工学结合"办学首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行订单招生。  相似文献   

7.
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机制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就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综合机制体系,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点。这样的合作不仅仅体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关系,还不能缺少合作真正的主体——学生与企业、学校的利益关系,三者兼顾,三者不可少。如何调动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者的积极性,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整个合作过程形成良性循环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的前苏联,大力发展是在1960年代以后。我国1960年代初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实际上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尝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良好推动”这一理念已被教育和企业界有识之士普遍接受。但是,农村职业学校在校企业合作方面却相对滞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思考。一、农村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周济部长在2005年八月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座谈会”上讲到: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实践层面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向职业院校提供合作教育服务。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刻画出企业提供合作教育服务的行为特征,并构建出合作教育服务供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企业供给合作教育服务不足的原因是正外部效应和不确定性;欲矫正校企合作失灵还需要在政府管制和财政补贴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企业在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其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高校寻求合作的能力匮乏、政府支持合作的力度不够。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再次,夯实基础,工学结合,增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明显的学校"一头热"现象,企业缺乏积极参与的内驱力,热情不高。为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政府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在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与障碍的基础上,从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政策上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几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方向.模式没有高低之分,效益有高低之别,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讲求实际效果,谨防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方向。模式没有高低之分,效益有高低之别,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讲求实际效果,谨防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形势下,通过校企合作技能比赛构建"校企合作、赛教相融"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医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招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环节,目前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跃升的障碍。集团内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实现突破的基础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如何使集团内的校企合作走向持续化、深入化和规范化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集团自身等共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设计,带动和引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考察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校企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学飞 《职教论坛》2003,(18):23-23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依托企业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企业。”这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和企业界有识之士形成的共识。在职业教育又一轮大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同企业合作,更好、更多地为企业服务,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促进学校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本文就校企合作的形式谈些看法。一、联合办学这是校企合作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合作形式。它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订单式招生即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预测2-3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企业的用工情况,在招生…  相似文献   

19.
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入手,在职业教育集团框架下建构校企共同的育人价值观、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创新,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校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其运行的关键是使企业获得利益补偿,从法规、政策上鼓励企业、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从制度上激励企事业单位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其第五章第四十七条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教育要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要壮大,同样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就业促进法》为职业学校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