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今天,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还应具备职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即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职业特点,高职大学生不仅应当具备一个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格(态度)能力等职业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就业观念束缚、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创业教育并不能很有效地进行.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唤醒和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创业教育,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有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和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不同步的客观原因。高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意识,构建以核心能力为体系的就业能力指导课程,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人才培养基地,以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能否培养出具备优秀能力素质、为社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职业生涯塑造和行业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建构可以从良好的思想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及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五个主要方面着眼,通过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展与职业能力挂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和道德意识等途径,造就满足社会需要、推动旅游业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如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是优秀知识基础与优良品德的结合体。欲成为一位充分贴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不仅要拥有扎实过硬的理论学习基础和学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历史使命意识、崇高的理想和抱负,言行举止符合伦理伦常,精神风貌乐观向上。上述的每一点都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范畴,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范畴中的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正向高素质方向发展,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决定因素,而外语应用能力是我国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核心能力,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通过项目化教学、专业实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革新教材、学分制改革和网络课程教学等方式完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接"。一、人才培养要体现新价值。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直接相关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在内的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类。基础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这是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发展能力是指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社会能力是指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社会活动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个人素质。在这三类能力中,基础能力是重点,发展能力是补充,社会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文章拟从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出发,从合理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和实施"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职院校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将此视作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内容。综合素养包括隐性、显性两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要做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鼓励高职学生进行自我培养。鼓励高职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要求高职学生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和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隐性素养,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职业素质缺失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两个方面的欠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要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发挥职业指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团学干部、学校管理服务队伍的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作用、组织协调作用、规范监督作用、支持保障作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向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要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要求。这种新型人才应具备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职业意识是:创业意识、服务意识、法纪意识、竞争意识。以上四种职业意识是最基本的,它决定和影响其他的职业意识。而如何培养和加强这四种基本的职业意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地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规模巨大,教学设施完善,具有培养国防人才的基础;其在国防生培养、为军队兵员输送、国防教育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不足之处在于大学生国防知识匮乏与国防职业价值观淡薄,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地方院校要创新思维,健全国防教育保障机制,拓展国防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职业价值观,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陈薇薇 《文教资料》2011,(35):233-235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职业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未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断丰富职业人才的内涵。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实施非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就要超越传统一技之长的人才规格理念,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大学教育》2019,(5):15-17
立法人才是我国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急需立法人才,法学本科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立法人才的重任。立法人才除了要具备司法型法律人才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要求,还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素养、更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更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和立法思维。法学本科院校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探索立法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有春 《文教资料》2012,(31):138-139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存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我校提出的“三能”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培养和增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及能力,造就了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三能”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外语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职业能力。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了日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