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空间认知实证研究——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旨在了解馆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 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广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情况,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描述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二者在图书馆空间评价、空间需求和空间改造方面的认知及差异。[结果/结论] 馆员、读者都普遍认同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和作用。读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应该具有社交、研讨和自习等属性;馆员主张设置群体(小组)研习空间、开展多样化空间服务等。二者的空间认知各具差异,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完善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多所国内外图书馆调研,有针对性地设计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了解读者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内容建设及服务方式的真实需求,为正在建设的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和运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调研了加拿大6所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现状,发现其空间类型主要有学习协作空间、多元特色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使用原则有预约制度、资源使用制度、音量约束制度,学习空间特点为资源丰富、分类齐全、专业化团队保障。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坚守图书馆初心与使命;优化空间布局,建设新型学习空间;优化空间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学术服务;培养专业馆员,夯实图书馆根基。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需求变化及特点的分析,提出空间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服务定位,跳出纯粹文献服务的束缚,把馆舍空间规划及建设上升到图书馆战略管理的高度。以每位读者有其适合的空间,每个空间有其适合的读者,有效引导读者自动分流,使文献、馆员优化配置,读者有序流动,实现图书馆整体功能最优化为目标,强调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专注于读者空间的规划,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规划的目标及建筑设计要求、内部空间类型及发展趋势、各类读者空间的具体规划设计要求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文指出:营造“第三空间”是星巴克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高校图书馆建设读者的“第三空间”具有在信息资源、物理环境和地理地位方面的优势,通过借鉴星巴克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可从打造高素质馆员队伍、拓展教育功能、增强交流休闲功能等方面积极营造高校读者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6.
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内容、获得方式和阅读行为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空间服务模式面临困境,如场馆面积普遍不足、技术更新较慢、经费投入不足、馆员素质不高等.文章认为图书馆的变革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拓展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加强馆员素质培养,提高泛在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创客空间构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建立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创客空间构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针对高校图书馆建立创客空间提出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相关文献阅读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扎根理论对调研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建立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 影响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构建创客空间意愿的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范畴,分别为:参与态度、参与规范和参与知觉行为。馆员参与态度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创客空间构建意愿的内驱动力;馆员参与规范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建立创客空间构建的外驱动力;馆员参与知觉行为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创客空间构建的情景动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正从信息资源库向学术共享空间转型,空间服务是其核心服务之一。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新加坡公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协作与社交空间、安静学习空间、资源服务支持空间及校园文化集聚空间这四大读者空间的再造路径及其成效,旨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前瞻性地分析本校读者的需求,合理配置4种读者空间,并采用基于评估的空间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与网络调研法,以赋能理念结合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服务转型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空间改造赋能的要素,提出了空间改造赋能的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亟需转型。开展新建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调查研究,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布局研究和新建馆舍的空间规划及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参考和借鉴肖珑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分区框架,将馆舍空间划分为9类功能区域,选取2005-2015年北京、江苏、上海三地高校新建图书馆开展调查,以揭示和厘清新建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现状及其特征。调研结论是:馆舍空间功能的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应实现空间布局按读者需求动态优化和多中心空间服务模式;"大型购物中心模式"将成为图书馆空间规划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空间评估是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工作的核心环节,可以系统了解现有空间的使用效能,GIS技术为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引入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GIS技术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的方法,通过扫描观察法收集地理数据,利用核密度法可视化图书馆的聚集区域,结合调查问卷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并以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读者在图书馆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空间偏好,高校图书馆需要从功能分区、家具设备等方面优化空间设计,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时莹  王铮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3):41-50
[目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并探索和培育适合本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支撑要素。而数字化服务能力就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要素,需要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把握。[方法/过程] 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层次进行阐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在线内容获取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借鉴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结论] 内外部支持、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认知程度、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行为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综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馆员和用户数字化认知程度、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行动协同及价值共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状调查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优化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的现状进行网络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优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模式。该模式将读者服务部置于整个图书馆的中心,由文献资源建设部的学科采集馆员、读者服务部各学科文献库的馆员、参考咨询部的学科咨询馆员等共同为读者组建一张全方位、“一条龙”式的信息服务网。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不和谐因素及对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流通部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成因。并探讨了在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和谐气氛的对策,以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必须从宏观改革,微观创新方面做起,才能调动图书馆人和图书馆读者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增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精神与业务能力、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信息素养、加强导读工作和真正做好定题服务工作四个方面探讨了创新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式,以便提高期刊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Y一代"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服务资源、服务平台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胜任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员应根据"Y一代"的特点改进服务,更加强调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和教育职责,并提供给"Y一代"更多参与图书馆服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建立高校图书馆立体交流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丽明 《当代图书馆》2010,(2):22-23,15
为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文章提出在图书馆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馆员以及图书馆与读者群体之间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交流体系,并以此作为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教学和科研的辅助作用,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变化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期刊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包括读者对期刊的需求与利用、期刊收藏的范围与方式、信息服务的手段与水平以及服务理念的变化等四个方面.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图书馆期刊工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期刊文献工作规划,改革期刊管理体制,进行读者服务创新,同时还要提高馆员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