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用DSC法研究了三羟甲基乙烷(PG)和新戊二醇(NPG)及其混合物的贮热性能,结果表明它们是较好的固-固相变贮热材料.  相似文献   

2.
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状况,介绍了相变材料的种类和特点,讨论了固-液相变、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贺洛夫 《益阳师专学报》1995,12(5):55-56,64
本文用DSC法研究了三羟甲基乙烷(PG)和新戊二醇(NPG)及其混合物的贮热性能,结果表明它们是较好的固-固相变贮热材料。  相似文献   

4.
新型蓄能技术-相变蓄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相变材料的种类和特点,讨论了固-液相变、固-固-相变蓄能材料的性能和优缺点.并指出该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目前所采用方法,展望了蓄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热致相变材料四卤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具有层状钙钛矿结构.本文合成了四氯合锌酸十四铵n-(C14H29NH3)2ZnCl4和四氯合锌酸十六铵n-(C16H33NH3)2ZnCl4,并在两种材料的乙醇溶液中结晶出一系列二元混合体系.对纯组份及各个二元体系采用Kissinger和Ozawa两种动力学模型处理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的热分析曲线,研究了非等温固-固相变动力学,计算了固-固相变过程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接近,二元体系表观活化能E0值,随着C14Zn质量分数的增加,活化能呈波动变化、CnZn及二元体系的反应级数为1.  相似文献   

6.
无机相变贮能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无机固液相变贮能材料的种类 ,重点说明了其固有的缺陷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并着重总结了两种常用的无机固—液相变贮能材料———十水合硫酸钠、六水合氯化钙。  相似文献   

7.
稀土类热稳定剂合成条件研究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热稳定剂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硬脂酸镧的最佳配方。对硬脂酸盐类热稳定剂的性能进行了测定,摸索了测定硬脂酸镧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n-C12H25NH3)2CuBr4可作为固-固相变贮热材料,利用Kissinger及Ozawa两种非等温动力学模型,处理了标题化合物的DSC实测曲线,计算了固-固相变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热分析—红外(TA-FTIR)、热分析—质谱(TA-MS)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这些联用技术在研究物质热化学行为、材料热稳定性以及危险化学品危险性方面的应用,并预期TA-FTIR/MS联用技术安全快速测定化学品混合物体系的爆炸性和燃烧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两种分析纯级脂肪酸十四酸和十六酸在80~370K温区的热容,获得固液熔化相变的热力基础数据:熔点分别为326.998K和335.934K,熔化焓分别为45.876kJmol~(-1)和49.065kJmol~(-1),熔化熵分别为104.5JK~(-1)mol~(-1)和146.4JK~(-1)mol~(-1)。  相似文献   

11.
结合科研工作热点和学科前沿方向,该文设计了"SA/rGO@CuS光热转化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综合性实验。将具有光吸收能力的硫化铜(CuS)纳米粒子负载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制备得到rGO@CuS复合物,以其为载体材料负载相变芯材十八酸(SA),设计制备出具有光捕集、光热转换和定形相变储能于一体的SA/rGO@CuS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本实验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同时,能够提升其逻辑分析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以茶碱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温度敏感性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制备了具有温敏特性的分子印迹水凝胶。该印迹凝胶不仅对外界温度变化具有特定的体积相变行为,而且在印迹分子溶液中表现出特异吸附选择性,其孔穴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形状来适应模板分子结构大小而诱导体积变化,而空白聚合物不具有此种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脱油沥青为碳源制备出碳微球,运用硬脂酸对碳微球进行表面修饰,并研究了硬脂酸修饰后碳微球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了碳微球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微球纯度很高、粒径均匀(500 nm).傅立叶红外实验证明,通过酯化反应碳微球能够被硬脂酸包覆,显著提高了碳微球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铝基合金材料热循环DSC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备储热材料的工艺出发,利用自制的熔化-凝固实验装置进行480℃~640℃温度之间的热循环,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电导仪、热膨胀仪对Al基合金储热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显微组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Al-Si合金成份和结构的变化对材料的储热性能影响较小,在长期的热循环过程中有良好和稳定的储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苯酚、甲醛为单体,水为分散介质,PVA1788为分散剂,甲苯、DOP、十八醇等为致孔剂,在NaOH催化条件下,采用悬浮缩聚法制备了多孔酚醛树脂微球(PF微球).讨论了致孔剂种类及用量对酚醛树脂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测试了甲苯与十八醇配伍制的PF微球的热性能.通过实验发现,在混合致孔剂(甲苯分别于DOP、十八醇配伍)条件下的微球产率较高,粒径均一;甲苯+十八醇致孔剂条件下的PF微球在450℃后才发生较大的热失重,热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二甲亚砜为溶剂,FeCl3·6H2O为氧化剂,通过相分离原位聚合法在醋酸纤维素(ca)基体中引发吡咯(Vy)单体发生化学氧化聚合,制备出均匀的聚吡咯/醋酸纤维素导电塑料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发现朝向玻璃的膜面(反面)由粒状结构的纤维素组成,而朝向溶液的膜面(正面)由簇状结构聚吡咯组成。同时考察了吡咯/FeCl3投料比、反应时间对样品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咯与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0.6,反应时间30min时,导电复合膜的表面电阻最低,大约为21.6Ω/cm。  相似文献   

17.
在无溶剂状态下,以十八醇和硬脂酸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微波协助合成了硬脂酸十八醇酯.利用正交实验法探究了酯化反应的各种影响,其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D>A>C>B;其反应的最优条件:醇酸物质的量比(A)为1∶1.2,催化剂用量(B)为0.2 g,微波辐射功率(C)为514 W,微波辐射时间(D)为40 m in,产率可达94.35%.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辅助黄精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黄精总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以云南黄精为原料、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研究了料液比、乙醇浓度、微波加热时间及微波加热功率等工艺参数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精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70g/m L,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80s,微波功率为:350W,在此条件下,黄精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达到0.92%。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红花油茶籽和白花油茶籽脂肪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分别提取云南腾冲红花油茶(Cam ellia reticulatef.simpex)籽和白花油茶(Cam ellia oleif-era)籽油,测定种籽含油量,油甲酯化后,应用GC-MS对它们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红花油茶籽含油量(质量分数,下同)较白花油茶籽高,分别达到38.3%和36.0%;(2)红花油茶油和白花油茶油脂肪酸成分相似,但组成有所差异,红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3.5%,饱和脂肪酸占16.6%,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6.4%,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3.0%;白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9.7%,饱和脂肪酸占10.2%,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0.1%,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9.1%;(3)红花油茶油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较白花油茶高,亚油酸相近,油酸较白花油茶油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将纳米颗粒的强化传热吸收作用应用于氨水吸收制冷中,提出了在氨水溶液中添加铁酸锌纳米颗粒和复配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和CTAB的纳米流体的配制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阴阳离子活性剂质量分数、复配比例及超声分散和光照对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铁酸锌-氨水纳米流体分散的最佳工艺为:SDBS质量分数为1.5%,CTAB质量分数为0.015%,超声时间为30min,光照时间72h以上.最后根据双电层原理分析了活性剂质量分数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表明存在最佳活性剂质量分数,并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