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厚基础,强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目的往往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变化,这也使老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教与学的困惑。从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逻辑问题出发,引发了对公共英语的"公共性"和"教育质量"的思考,从而得出公共英语并非只为培养"职业人",更重在培养"社会人"这一结论。由此初步提出了几点公共英语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么教学生?都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的层面上,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育,实质就是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实质应该就是习惯教学。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语文教师、班主任的角度,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对实践人本教育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二、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三、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教师作为一种从事独立职业的人,在践行"为人师表"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让我们聆听一位语言学教师与一位教育学教师关于"鱼""渔"教育的对话,探索并积累一些为师之道,以丰富和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顾润生:学校"‘创意生活100’儿童道德学习坊"项目实施的主要思考是什么?谢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建立了完善而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我们秉持大德育理念,将道德学习与创意活动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儿童在学校6年期间经历100项创意学习活动,引领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话沟通、调查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展开实践行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活动成为儿童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载体,从而实现品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么,教育管理者和执教者,也应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现状怎样?将会发展成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选择做教师的目标是什么?这条长长的教育路我们该在职业出现倦怠时怎样继续走下去?本文作者就自己参加省级国培项目的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8.
张琳 《考试周刊》2014,(76):182-183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区服务、走向独立探究等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归宿。但不难发现,在小学生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解决?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  相似文献   

9.
一、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1.重新审视什么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有两项内容: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相比之下,我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注意学生"学习什么"而完全忽略了"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懈追索.如果我们没有在本质意义上真正理解教育,或者不从哲学层面去思考教育的原初意义,那么教育工作仅是一份经历和职业而己.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中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在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我们似乎可以读懂雅氏认为教育是为了人能尽其"人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真正将"会劳动"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我校创编了原创农耕课程,建立了"小农庄""小花房"等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以蔬菜、绿植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思考:当传统的草根教育遇到了新时代的"小种子"时,该如何灌溉适合学生们的土地呢?我校因地制宜,通过"农联农耕馆"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课程,展开了新时代小学生劳动与生活的养成教育的初探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人生长河中,学校生活是一个十分短暂而又对学生一生有着深刻影响的时期.当同学们带着期望踏入校园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许多思考: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什么?生命怎样承载如此之多的梦想、情感与困苦?同学们将一次次地追思:我是怎么生活的?我希望什么样的生活?这一切将汇成学习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让同学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认清一个事实: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已经不是以往的权威性的命令发布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但是,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在教材编写、教学实践等方面出现了忽略理性思考、忽略知识系统的"泛人文化"倾向,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走入一个盲区:如果只是参与者、指导者,那么我们该教什么?该如何教?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高度综合的实践性课程。在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文结合《砖瓦文化》研究活动的具体实践,提出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动力机";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多彩展示的"大舞台";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全面评价的"好助手"三点思考,以供同行者互讨。  相似文献   

15.
有专家提出,学生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学"生",这里的"生"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涵学生的生活、生存乃至生命。这就从一定意义上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思考:我们诸多的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给学生以学"生"了吗?应当说还是完全没有。专家所言有道理乎?有!践行所言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学"生"又必须做到些什么?我们当应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呢?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和不尽成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生活为大背景,力求"说理"内容少而精新教材与一期课改的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新教材既继承了以往教材的优点,又在很多方面有了发展和创新。我们以"以学生为本"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行动教育"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编写这本新教材,希望该教材能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课堂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生态数学课堂实践,从教会学生探究、教会学生猜想、教会学生反思、教会学生"串线"等四个方面谈谈教学策略.一、教会学生探究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相似文献   

18.
李同吉、周圆博士的文章<中职教育不需要教学生"为什么"吗?>是建立在对假设观点的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上存在想当然,逻辑上出现错误;机械地认为"如何做"就是操作性知识,"为什么"就是原理性知识,认为操作性知识是形象思维,而原理性知识就是抽象思维;其文章的实际意义在让我们思考"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教学生什么",然而,这恰恰又是该文明显不足的地方.面对职业活动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联系"三个实际",尊重"三个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只有学校做真教育,才有学生走正道路.职业高中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就是为这些"曾经失败"的学生搭建一条"突破阴影"、走向成功的大道.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个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有梦想,并为学生的梦想实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从敢于"做梦"到确立职业目标,再到明确责任意识,最终走向人生成功. 一、爱岗起步,规范入手,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做个有能力的好人"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什么是"有能力的好人"呢?就是个体幸福、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人.培养"有能力的好人",既满足学生升学、就业的双重需要,也是学校办学三个理念——教育服务理念、精致教育理念、人的发展理念的集约化表达,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方略的行动指南.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里达成这一目标?我们的做法是:爱岗起步,规范入手,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相似文献   

20.
宋洪昌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定价:29元内容简介:一批名校长质询:教育的"根"在哪里?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教改之路如何走,走向哪?学校要为学生打造什么样的课堂?"人师"从哪里来?郑杰、卢志文、韩志亮、高万祥、王崧舟、窦桂梅等51位知名校长的独到思考和前瞻观点,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