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2.
"年轻的朋友,我想告诉你们,永远不要怀疑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我的理想是共产主义,革命斗争几十年,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这个信仰从没动摇过,是理想信念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谁都会遭遇脆弱、困惑、挫折和失败,理想常常在现实中碰壁,我也不例外。我曾有过战斗失利的痛苦,曾有过死亡线上的挣扎,在周遭扭曲而阴沉的氛围中,我也曾愤懑、怀疑甚至绝望,但最终,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与执著总能让我在困难面前一次次地挺起胸膛。"  相似文献   

3.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曾经要过饭的“讨饭郎”,是与上海的结缘,让我有了今天. 1940年,我出生在江苏启东一个九口赤贫之家,排行老六.幼年的贫苦,在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曾在日军的铁蹄下过着流浪生活,也曾三次被别人家收养.印象最深的一次:1949年7月24日,12级强台风袭击长江口,带来了暴雨、大潮,家乡首当其冲.平地水深四五尺,房倒屋塌,家畜淹死,庄稼遭受没顶之灾,处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于有关旅游的书籍我向来热衷.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可以让我进行一次精神之旅。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身未动,心已远”,我曾无数次畅想过背包客的潇洒人生,我也曾无数次地幻想过行者的奇异旅途,从小时候跟随父母的出行,  相似文献   

6.
细节如椽     
这是一篇特写,只有450个字。450个字,却成功地记录了香港回归这样一件大事。这篇特写出自美联社记者之手。在我看到的当时记录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我认为这一篇是写得最好的。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曾两次刊载此文:1997年7月1日刊载过一次,2001年7月纪念香港回归4周年时又刊载了第二次。  相似文献   

7.
从1956年我做新华社记者工作以来,曾有幸在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多次随他采访,目睹他为党为国家历尽艰辛、日夜操劳的情景,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亲切关怀。每当回忆起这些,心绪似潮,不断涌起对他的无限思念和缅怀。为维护国家主权,机智果断,坚定不移我第一次随同周总理采访是在1956年11月他访问印度时。在访问中曾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8.
在我十余年的讲解生涯中,曾经历过无数次讲解,1996年的那场讲解至今让我记忆深刻。清楚地记得那是1996年11月1日,初秋的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今昔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吴小如 《图书馆》2002,(1):91-92
《中华读书报》的一位读者因贾兰坡先生靠坐图书馆而自学成材 ,从而感慨今天到公共图书馆看书的诸多不便。他的结论是 :如果贾先生活在今天 ,只怕在图书馆里读书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然则能自学成才便要打个问号。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虽不是在图书馆里自学成才的 ,却由于坐图书馆而曾深深受益。以北图为例 ,我在那儿有两次较长时间阅读的机会。一次是 1935年至 1936年 ,我在私立育英中学(今第二十五中 )读书阶段 ;另一次是 1939年天津闹水灾 ,我侍先祖母避居北京 ,从暑期住到深秋水退返回天津 ,前后有三个多月。特别是 1939年 ,我因住在西…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一位邻居向我叙述了她的一段经历,那是在某一年的冬天,在华盛顿州一处海滩上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曾作了些记录。后来在一次作家会议上,那次谈话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这个故事萦绕在我的心头,就象刚听说时那样清晰、感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12.
我上面提到了出身农民的陈永贵,这是在中国。美国也一样。卡特就是农民出身,当然他不是从南部的花生地里直接入主白宫的。在美国近代的几位总统中,从我这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对卡特最有好感。因为我曾采访过他两次。一次在白宫,一次在中国的钓鱼台。  相似文献   

13.
从踏上西藏高原的那一天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42年了。回顾已经过去的岁月,如果与我同时代的有些伙伴相比,我应当承认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党和人民给了我足够的机遇,使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逐步成长。我有机会目击我们的登山健儿,在地球之巅同“白色死神”搏斗;我也曾同我们的边防战士一道,在喜马拉雅山的林莽里度过硝烟弥漫的日夜。在西藏高原上的漫漫岁月里,我参加过百万  相似文献   

14.
在念大学时,我曾两次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书刊所激动。一次是在新华书店看到创刊不久的《信使》中文版,它宽阔的视野,广博的内容,新鲜生动的文笔,给我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次是在学校书亭看同学们争购金隄、奈达合著的《论翻译》,刚上架的书很快就销售一空,那热烈的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几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来采访这家中国最大的翻泽出版机构。我不但可以和《信使》的译者交谈,也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就记者如何提问,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后撰文《提问,记者开口就见的基本功》(刊发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4期).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采访全国两会时,赵启正曾坦言的那些记者提问的问题依旧存在.而记者在提问过程中所暴露的其他问题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接到《新闻知识》为纪念创刊10周年写来的专函,我猛然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新闻知识》发表的文章有多少篇?多少字?一下子也算不清楚,大约有10多万字吧。十年来,在《新闻知识》举办的几次论文评奖中,我曾两次获得一等奖。在这里,“厚爱、感谢”之类的话已不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自己曾写过此类的话,更重要的是,一个刊物的品位和层次的社会大背景及其内在素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年代,我在前线作战地记者的时侯,曾经历了一次冒险采访,或许由于那次采访的遭遇颇为惊险与奇异,虽时隔40余年仍未忘却。那是1946年7月,我跟随着华中新四军部队投入了反击国民党进攻的  相似文献   

18.
这不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在都市类报纸跑过突发,也跑过星光灿烂的电影线。2011年夏天,我走进《广州日报》政文部,主跟公安线,跑起了那些令很多女生听起来心惊胆战的硬新闻。六年的新闻专业教育让我对新闻叙事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我曾羡慕那些多得如太  相似文献   

19.
天安门,对于中国人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我曾几次去过北京,但都没有机会登上天安门。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前夕,我又一次来到北京,登上了这座城楼,实现了心中的夙愿。那日,我伴随着冉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