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侠 《中华武术》2003,(5):48-49
在牛街,提起张贵增先生,爱好武术的人都会说:“这个老头,功夫好,人也好,白猿通背拳他掌握的可全了。”北京牛街的白猿通背拳,在武林中可是大名鼎鼎:“这拳,行!手那叫快,招那叫毒!”可是要是在几十年前,你想学到牛街的白猿通背拳,除非你是回民,或者你像当年大刀王五那样,由汉改回,信奉伊斯兰教,才能得到真传,否则,想学拳那是比登天还难。这就是“拳不传教外”。  相似文献   

2.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3.
五行通背拳述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琦光 《精武》2005,(3):28-29
五行通背拳。简称“通背拳”或叫“通臂拳”、“通臂掌”,古称“通背门”。继又称“白猿门”、“通臂猿门”。五行通背拳的技法主要取法于长臂猿的动作。出手以掌法为主。以摔、拍、穿、劈、攒(对应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掌的基本掌法、劲势为拳法的主体而得名。现在通臂拳传流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五行通背拳、沧州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螳螂通臂拳、沙氏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通备拳等等。虽名目相近。而其风格、特点、技法则不尽相同。但其理是一致的。本篇未能一一尽述。仅着重介绍五行通背拳(以下简称“通臂拳”)。  相似文献   

4.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讲究以猿背或猿臂取势. 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少林通背拳外,还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等门. 少林通背拳主要特点: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腰背发力,冷弹脆快,闪展灵活,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5.
段佩晶 《精武》2009,(4):22-22
通背拳是我国发源较早的武术拳种,属典型的长击拳法,据传早在宋朝赵匡胤时代,关西名将韩通擅长通背拳,并名噪一时,有:“太祖长拳(洪拳)为起首,韩通通背为祖”一说。明代的武学家黄宗羲在其《南雷集·王征南先生的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一句,这说明在明代时通背拳的养生技击价值就已经得到证实。清初于成,字洞滨,尤精此拳法名声大噪于武术界。风靡一时后退隐山林。目前我国通背拳的流传区域,主要有代表性的是大连、沧州、北京牛街,这三地盛传是五行通背拳,披挂通背拳,白猿通背拳。  相似文献   

6.
韩宝轩 《精武》2008,(4):29-29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8.
李红梅 《中华武术》2007,(11):59-60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  相似文献   

9.
通臂拳也称通背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臂”。通臂拳在我国流传较广,流派也很多。通价拳的特点是以其特殊的伸竹动作为主,  相似文献   

10.
柳德恩  高树山 《武当》2009,(8):10-12
辽宁省锦州地区的白猿通背拳传自周明法师(俗姓霍),原在北京佛教学院任职。新中国成立前夕,应辽宁省锦州佛教界之邀,到锦州传授佛学,讲佛之余,传武授技于锦州。得传者有王宝良(人称“王拳王”)、杨德祥(人称“快手杨”)、柳德恩(人称“神拳柳”)、谢宝勤等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祁家通背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后发现,祁家通背拳是一门非常注重技击实战的优秀传统拳术,其实战技击有着严、长、准、变、连的特点.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有着强身祛病、自卫防身、教育、促进和谐农村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些研究为祁家通背拳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祁家通背拳是一门优秀的传统拳术,其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章对祁家通背拳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以探寻其文化价值。研究发现:祁家通背拳在其发展过程身受着中国传统的兵家思想、美学文化与"三冀文化"的影响,同时其自身也具备了传统的武德文化思想。传统文化寄寓于祁家通背拳之中,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是这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拷问通背拳     
韩宝轩 《精武》2008,(3):26-27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真相”抑或“假象”中,读者更希望看到通背拳的实质——到底是一个拳种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变革的问题,还是通背拳史特殊时期多方利益的纠葛?通背拳名家、辽宁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本溪市公安局溪钢公安分局局长韩宝轩先生对通背拳史的拷问和梳理,或许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用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对祁家通背拳进行审视,提出祁家通背拳在传统武术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下,把祁家通背拳看作一种文化进行推广,同时结合时代特点,派出优秀传人参加武林大会,提高祁家通背拳的国内知名度。并且效仿八极拳,让祁家通背拳与格斗游戏合作共同开发,为祁家通背拳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袁东 《武魂》2013,(5):30-30
通背拳是中国璀璨的拳术文化之一,也被称为通臂拳,以背或臂取势。通背拳侧重实用,求招法而不讲究套路。其风格特点是:放长击远,大劈大搓,粗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放,而又刚柔相济,内外兼顾。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为主。通背拳中的散手动作完美的结合了人体的机能,以至于能发挥出巨大的击技功效。通背拳中的斩首劈山掌其技法是放长击运,势猛力沉,劲力火爆,冷急脆快。现就斩首劈山掌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剖其中的力之美。让广大爱好学习者了解它的运动之美。同时促进通背拳的传扬与继承。  相似文献   

17.
李佳 《体育风尚》2020,(1):67-67,79
中国豫北地区的武术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承载了历代传人的精神思想和理论研究,在各个阶段展现了属于当代武术的个性与风采。本研究主要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对陈氏通背拳的历史形成、传承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收集了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照片、器械、视频等,结合现有资料对陈氏通背拳研究会的人员进行采访,听取陈氏通背拳传人的意见,重新整理了陈氏通背拳的健身技击等资料,为当地的地方性拳种的研究完善了资料储备,为陈氏通背拳在社会的推广与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法等研究方法,对猿仙通背拳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猿仙通背拳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和基本技法,以推动猿仙通背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宝安 《精武》2011,(1):50-51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的瞬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背拳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在武坛上亦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背拳流派较多,在辽宁省以五行通背拳流行最广,其风格特点是:劲力要求冷弹柔进,坚韧交错,腰背发力;步法要求闪展灵活,虚实分明;动作要求连贯圆活;手法要求甩膀抖腕,立抡成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五行通背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在实战中行之有效,且在健身益寿、防治疾病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