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在姚鼐之前,散文学领域里虽然已有方苞的雅洁说、刘大櫆的十二贵等命题,然而,只是在姚鼐将过去的阴阳刚柔改造成为既简明又有无限适用性的审美风格模型,并明确地将它作为美来看待与论述之后,散文学才真正突入审美领域。姚鼐的阴柔阳刚不仅有生命之真,而且有大道之善,说到底乃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风格论典范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他对阴柔与阳刚有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散文大师姚鼐,将文学风格高度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基本范畴,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阳刚阴柔的文学风格论.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相关论述很多,但鲜见对姚鼐为何以“阳刚阴柔”来概括文学风格这一问题的论述,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尽管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美学层次上加以概括的话,则不外乎这样两种形态:一为阳刚之美,一为阴柔之美。清代散文家姚鼐曾说:“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阴柔之美就是优美,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明丽清秀,亲切和谐,富有情韵。朱自清的散文《绿》就是这种美学风格的典型之作。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绿》这篇优美的散文,温婉细  相似文献   

4.
姚鼐的“阳刚阴柔”风格理论是对传统文学风格理论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同时又与西方的崇高、优美风格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从追源溯流及中西比照的纵横两个角度考察姚氏的风格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姚氏风格论的意义、价值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6.
阴阳刚柔之美的创作风格,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有不少体现,如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提到的"纤秾""典雅"就接近阴柔之美,而"雄浑、劲健、豪放"又和阳刚之美趋近.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极力追求一种语言的外在美,他试图力求无论是在外在穿着上还是内在精神上都达到一种美的谐和,而这谐和点来源于他独特的审美理想———阴柔之美,而这阴柔之美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便体现在女子形象的描绘上。阴柔之美是美学上的一个概念,与阳刚之美相比较而言。古人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姚鼐的比喻是就自然界的物而言,若就人比来,传统的审美标准,无疑地,女子便是这种阴柔之美的最好体现者,一如男子要体现阳刚之美一样。在《绿》中,作者…  相似文献   

8.
陈月芳 《考试》2009,(3):39-39,45
教学言语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言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特点和整体风貌。谈到教师教学的言语风格,必然会区分其中的种类。本文参阅姚鼐的分类法,把教学言语风格分为阴柔的优美、阳刚的壮美及阴柔阳刚兼而有之三种,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古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1811-1872)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在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常被人视为桐城派的殿军。章通过对曾氏与城派关系的清理,发现曾氏虽然到姚鼐的很大影响,但曾氏本人并不视自己桐城派中的一员。曾氏生当学术变迁之际,故能以包容之势吸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经济、考据”诚为其学术之大端,但曾氏的古主张则在于折衷骈散,“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章”。曾氏的章风格论在发挥姚鼐阴阳刚柔之说的同时凸现自己的趣味,即喜欢具“阳刚之美”的章。曾氏的创作论反映了曾氏本人的古取径,可与曾氏的古主张互相印证。总之,曾氏的古理论在处于社会巨变的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先秦时期和一元化集权时代各种艺术和各体文学风格特征的分析指出体现于“阳刚之美”风格中的阳刚进取精神,是中国艺术的主流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桐城文论中,从刘大櫆开始,就一直强调把文章的“阳刚、阴柔”之美作为古文的审美特征,到曾国藩这里,他主张从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内在结构来把握和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审美特征,并以此品评作家作品指导文体创作.虽然曾国藩也强调刚柔相济,但他在二者之中有所偏爱,更为看重文章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3.
江南雨张志民江南的雨有江南的——风格,不象骑士赛烈马,倒象渔女巧穿梭。落笔点题,引起下文,“风格”一词,贯穿全诗. 独特的比喻。以阳刚之美衬托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4.
评姚鼐的“阳刚阴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姚鼐“阳刚阴柔”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他重阳刚、轻阴柔的学术倾向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探讨了这对审美范畴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地昭示姚鼐“阳刚阴柔说”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仕骥是阳明学说的身体力行者,是关心国计民生的贤绅循吏。他早年师从朱仕琇,在朱仕琇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姚鼐称赞他的散文“冲夷和易而有体”,曾与他讨论散文美学中的“阳刚”、“阴柔”问题。鲁仕骥后来对姚鼐非常崇拜,他对姚鼐的推崇直接导致了他的门生陈用光对桐城古文理论终生不易的宣传和实践。他的创作成就不是很高,散文理论上也有缺点,但他的确促进了桐城古文在江西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清代桐城派姚鼐认为,文章“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其实,这就是美学上所提倡的“柔美、优美”,我们的思绪飘飞到古典诗词中,即所谓的婉约美。而一提到婉约美,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位“手拿团扇、倚在窗前遥望花开花落、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  相似文献   

17.
邢建军 《语文天地》2012,(13):19-20
正清代桐城派姚鼐认为,文章"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  相似文献   

18.
咏侠诗是唐代诗歌中极为特殊的流品,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阳刚美提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是唐诗风骨的集中体现.唐代咏侠诗的阳刚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人物、场景、意象及动词使用等几个方面.因为影响作品审美风格的因素很多,唐代咏侠诗除具有阳刚美的共性之外,同时具有多元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山水画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所体现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贯穿着整个中国山水画史。阳刚之美在中国文化与自然山水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对中国山水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阳刚之美给人以雄强奋进、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是我们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