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既不同于历史上的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也不同于建国以来的道德模范崇拜、领袖人物偶像崇拜,而是以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为主要对象的明星崇拜(pop worship)或名人崇拜(celebrity worship)。这种崇拜现象看起来感性大于理性、娱乐性大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
偶像崇拜心理是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崇拜心理,是把神灵偶像化,给他们塑造形象,并施以崇拜。而明星崇拜是在偶像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电影业的兴起,明星的出现,并随着大众传媒西方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在青少年当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追星热”,不是追歌星,便是追球星。虽然崇拜的明星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为什么青少年会这样狂热而盲目地崇拜明星?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明星崇拜作为偶像崇拜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以青少年的明星崇拜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量表测试和结构性访谈法,对347名青少年的明星崇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都崇拜明星,但多处于娱乐社交的轻度卷入阶段;初中生更容易卷入深度崇拜的沉迷阶段;明星可以唤起被试的积极情绪并起引领作用,但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深度崇拜卷入者往往低估明星对自己的消极影响.对明星崇拜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快乐崇拜》是“世界真精彩——面对流行”选择模块中的第一课时,也是青春期教育中关于自我同一感辅导的一堂课。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非常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5.
王宁 《班主任》2023,(1):60-63
<正>追星是偶像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偶像崇拜是人类产生于远古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近代社会的伟人崇拜,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偶像崇拜现象在人类社会的代际间不断传递、轮回,从来不曾消失过。随着影视行业的工业化发展,影视歌明星成为大众仰视和追逐崇拜的对象。近年来,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的兴起,资本也乐于开展一些“造星”活动,形成一种影视歌明星+粉丝的“饭圈文化”。这种“饭圈文化”近些年有低龄化趋势,许多中小学生卷入其中,有些不健康的“饭圈文化”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也需要对学生追星行为予以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会在喧嚣的盲从中迷失自我。那么,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盲目追星到理性选择偶像崇拜对象,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呢?  相似文献   

6.
“粉丝”多指那些狂热地崇拜、追捧某些明星的人。你知道吗,我也是一名忠实的“粉丝”呢,不过我崇拜的不是哪位明星大腕,而是我的一名学生,我的家里现在还挂着他的一幅“墨宝”呢。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卷入的类型分布及基本特征,通过整群抽样,从苏州、南通等地抽取639名大学生和中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进行调查。经快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性、妄想型四种具有合理性,非理性崇拜者比例较高,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成绩班级平均水平之下和对偶像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偶像崇拜既有情感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沉溺一面,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文革”的领袖崇拜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自身绝对权威的想象性再现,这体现在领袖与群众之间相互神圣化的互动关系之中。“样板戏”作为宣扬领袖崇拜的重要的艺术载体,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样板戏”对领袖的神化与民众崇圣心理互为依托;“样板戏”的英雄崇拜与对领袖的极度崇敬彼此勾连;“样板戏”的剧场演出与剧场观看中的偶像崇拜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9.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正常现象,明星崇拜曾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早期明星崇拜主要表现为神灵崇拜和英雄崇拜,它们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在明星崇拜光环下的今天,青少年追星族疯狂追星的背后折射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些信仰危机的形成原因多元,涉及家庭、学校与互联网媒体等多种因素。本文着重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当下现实,针对明星崇拜掩盖下的青少年信仰危机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所有的民众崇拜运动看起来都是自发的,但在本质上都是被操纵的。”伏尔泰说,即便没有上帝,人类也要造一个上帝。偶像崇拜是人类天性,为此,人类不仅创造了神,还制造了耀眼的明星。对上帝的崇拜,乃至各种形态的宗教崇拜显然是人类最原始、最神圣的崇拜。看看那些跋山涉水、历尽  相似文献   

12.
一、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述略 《新民晚报》(沪)99.4.26刊文透露,小草工作室的人们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一次微型调查,当问及“你所崇拜的5个偶像”时,答案几乎是清一色的“明星”。将学生答卷上提到的96个对象进行粗略分析以后发现,影视明星、歌星、体坛明星、其他知名人士分别为36、34、14、12人,可见演艺界“明星”占了学生偶像的72%,而体育等若干领域的名人仅占28%,倘从得票的多少来分析,得票率最高的5人,清一色的港台明星。虽然体星(主要为足球运动员)在学生偶像群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得票…  相似文献   

13.
沉雨 《宁夏教育》2011,(7):81-81
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是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星崇拜是二十世纪兴起的重要社会现象。以演艺人员和体育运动员为主体的明星、仿佛突然间获得了神性,不但普遍获得人们的青睐,而且其中的杰出者还越升为亿万人的崇拜对象。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反思这一现象的根源和价值,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激励、调整、充实等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沉醉于“追星”、盲目追随仿效等消极效应。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引导: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从仰望、着迷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曾普遍存在过崇拜太阳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生殖神崇拜、农业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等,因而,太阳神就具有三重身份:生殖神、农业神、祖先神。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太阳是万物(包括人类)之源,是繁衍万物和人类的生殖大神,是主宰世界的最高的神截。这是原始人类一种生命的呐喊和渴求。  相似文献   

17.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们以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称之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死后都升到天上,实即天室山上。周人称嵩山为“天室”,但同时他们又把此山称为“崇”山(嵩、崧同),“崇”即“宗山”之义,亦即文献中的“冢山”。“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天神-山岳崇拜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祖先神崇拜。东方殷人及其后人表示敌忾时用箭射盛血的革囊以示“射天”,这正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天神-山岳崇拜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这也代表了炎黄文化神权崇拜的特点。周代的天神-山岳崇拜以豫西太行山为线遍布黄河中游及上游地区,这也正好是我国平原与高原山岳的分界线。周人克商之后,就形成以中岳嵩山为主的五岳崇拜。战国时代以来,周室及中原国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昆仑山崇拜  相似文献   

18.
酃是汉代未水入湘处(今衡阳市城东)的地名,之前曾名寵和龐。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同雷、电(雹)、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而“酃”则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明星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星崇拜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从广义的社会背景看,青少年明星崇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兴起的大众文化在追逐时尚的年轻一代身上的具体反映,是青春亚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大众文化倡导的价值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明星崇拜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提起“发烧友”、“追星族”这些并不陌生的名词,恐怕人人都会浮现一幅缤纷的画面,真可谓油盐酱醋糖,酸甜苦辣咸样样皆有。然而,发烧友、追星族延伸出的明星现象及偶像崇拜现象已成为当代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追溯起偶像崇拜的源头,可谓源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