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成语不仅是汉语的精华,有些成语更是激励我们奋发读书的座右铭,笔者在学习成语时辑录了以下一些与苦读有关的成语:1.穿壁引光——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也作“凿壁偷光”,即从墙壁凿穿一孔,从缝隙中借邻居家的灯光看书。形容好学,刻苦读书。葛洪在其书第二卷中说:有一个叫匡衡的年轻人,特别嗜好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一到夜里就不能继续读书了。有一天夜里,他实在太想看书了,于是就想出一种办法:何不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呢?然后,他就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借着微弱的光他又开始如痴如狂地读书了。  相似文献   

2.
<正>话说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家里穷,但是特别爱读书。他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附近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为了能读到这些书,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计报酬,只要您能让我读您家中的藏书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靠着这种精神,匡衡博览群  相似文献   

3.
凿壁偷光我国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他从小爱读书,但因家里穷,上不起学,也买不起书。当时书很少,只有那些富贵人家才有一些。一天,匡衡听说附近村上有个大财主家藏书很多,他就跑去请求给财主家当短工,并  相似文献   

4.
刘俊林 《考试》2008,(1):9-10
断句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方法一【示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参考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参考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相似文献   

5.
匡衡     
匡衡,西汉时代的经学家,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汉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他的幼年读书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看《西京杂记》卷二的一段文字——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独,邻舍有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用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  相似文献   

6.
读以致用     
不少同学读了许多书,但写作水平还不见有多大起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读以致用"。那么,如何读书,提高写作水平呢?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1)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书源",保证学生有书看。(2)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保证课外阅读质量。(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读"。(4)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5)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8.
读书五味     
(三)耐得读书苦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不少关于勤奋读书的故事。孔子晚年读周易,“韦编三绝”;苏秦读书欲睡时,常“引锥自利其股”;孙敬读书“以绳系头,悬屋梁”;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读书;江泌“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匡衡因家贫无烛,“仍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不胜枚举,发人深思。而恰恰是这些家贫却有志于读书的人才终成对社会有用之才。这,也正照应了孟子的那句至理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板凳要…  相似文献   

9.
书犹如一杯苦茶,泛着丝丝的苦涩,却也透着阵阵芳香。读书就如在品尝一杯苦茶,淡淡的苦涩之后则是无尽的芳香。书犹如一杯烈酒,带着浓烈的辣味,却又散发着几分醇香。读书就是在喝一杯烈酒,浓浓的辣味之后则是不尽的醇香。读书苦。汉代匡衡为了读书,十年如一日,凿壁偷光,发愤读遍  相似文献   

10.
论读书     
我们常听人说"开卷有益",而大哲学家培根认为,不同的书对读者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书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他在这篇短文里精彩地论述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读好书呢?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你喜欢读书吗?你经常读些什么书?读书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会使我们受益终生。这是古今名人们共同的深切体会。关于读书的格言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  相似文献   

12.
林肯是美国的第15任总统。林肯小的时候,家里没钱送他上学,但他渴望读书,他买不起书,就想方设法借书读。有一次,妈妈让他去邻居家送木柴。告别的时候,小林肯突然在书架里见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就再也挪不动脚步了。他站在邻居的书架前,入迷地读了起来。邻居见他这么喜欢这本书,就大方地借给了他,让他拿回家去读,还叮嘱他不要把书弄脏了。小林肯感激地说:  相似文献   

13.
凿壁借光     
我国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他从小爱读书,但因家里穷,上不起学,也买不起书。当时书很少,且很难买到,只有那些富贵人家有书。  相似文献   

14.
凿壁偷光     
我国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他从小爱读书,但因家里穷,上不起学,也买不起书。当时书很少,只有那些宝贵人家有书,可是很难借到。  相似文献   

15.
苦学小故事     
晋代学者葛洪,幼年十分好学.当时他的家境很贫苦,没有钱买纸笔,他就自己上山打柴,把柴拿到市集上去卖掉后再买纸笔来学习.他学习很刻苦,经常读书读得很晚才休息.遇到书中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不论严寒的大雪天或炎热的夏天,他总是跑上几十里远的路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不把问题弄清楚不罢休.因此,没有几年,学问就大有进步.汉代的匡衡,家贫,好读书,晚上买不起蜡烛,就把墙壁凿一个小孔,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同县有一个大族,家里藏书很多.匡衡自动要求到他家去做佣工,不  相似文献   

16.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17.
一凿壁借光 汉朝人匡衡小时候学习很勤奋,但是他们家里很穷, 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晚上就无法学习。他的邻家有烛, 可是烛光又照不到他们家。匡衡就凿穿自家的墙壁让邻 家的烛光照进来,就着微弱的烛光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 家,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去他们家帮佣,而且不求报 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缘故,匡衡说:"希望得到您家 的书让我读个够我便于愿足矣。"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 他。最终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相似文献   

18.
煮书     
请你阅读阅读级别:★★★★题目设计:姚来祥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的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  相似文献   

19.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1958年,梁实秋最先将其译成中文。他在《译序》中推崇"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重新翻译出版时则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我想,这把年纪再不读,恐怕就没有太多“读它的时候”了。遂找来梁译本一读。读后方知,人到老年恰是该“读它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他是酷爱读书的"小书痴",他是精益求精的"朗诵家",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斩获过无数佳绩,他就是就读于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六(6)班的郝鹏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阳光少年的内心世界吧!"贪婪"的"小书痴""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无间的密友;书,是指路的明灯;书,是人类智慧的传承。书伴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