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修辞学里所说的歇后辞格,即是以语言中流行的歇后语(亦称“俏皮话”)成题的修辞方式。它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生活气息,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大都是形象的比喻,仿佛是个谜语,含而不露;后一部分恰像一个谜底,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在生活交往言谈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也需要不断推进.不同的媒介技术塑造着不同的媒介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由美国布兰恩特大学传播系教授斯坦利·J·巴兰(Stanley J.Baran)著、何朝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大众传播概论:媒介素养与文化》一书作为备受追捧的传播学著作,已经出到第8版.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该书以文化视角揭露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仅是媒介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介的参与者.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对媒介素养等基本的概念作了较为深入地介绍,奠定了论述的基础;第二部分作者进一步深入到媒介、媒介产业和媒介受众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广泛讨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媒介以及相关的产业和受众;第三部分针对战略传播产业,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媒介作为一种战略传播产业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信息时代的大众媒介文化,集中探讨了全球化、言论自由等一系列现实中的焦点问题.同时,该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作为国际图联快报中文语言志愿者初次参加国际图联大会的经历,介绍了国际图联的语言政策以及中文成为国际图联工作语言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中文快报翻译志愿者和图书馆员的双重视角,分析了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中文快报翻译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并提出了自己对中文语言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响 《大观周刊》2013,(6):128-128
《口译技巧与操练》从口译(主要是会议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语言现象等方面来进行讲解和练习,从不同的方面对口译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本文就书中提到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提炼与分析,探讨了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不可译因素,使口译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科学交流的载体,科学交流的语言分布反映了全球科技话语权的格局,本文基于科学推文视角揭示了非正式科学交流中的语言分布,并与基于科技文献的正式科学交流语言分布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科学推文语言集中分布在英语(91%)、日语(24%)和西班牙语(17%),而科技文献语言集中分布在英语(942%)、中文(43%)和土耳其语(04%);②科学推文和科技文献的语言分布均存在学科差异,体现出不同语言作者对特定学科关注度的不同;③除了沙特阿拉伯之外,世界各国即使母语不是英语,均以英语科学推文占主导地位,母语科学推文屈居第二;④英语、德语、日语、法语等语种的科技文献获得科学推文最多,而科技文献量和质量名列前茅的中文和土耳其语文献获得的科学推文很少。结果表明,英语俨然已经成为非正式科学交流中的通用语,提高中文在科学交流中的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图3。表3。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6.
歇后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将从认知语言学转隐和隐喻的角度,对其戍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并在日常交际中巧妙运用,通过委婉,幽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著改编使得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性,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原著"辨析;第二部分分析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即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的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第四部分分析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努力为影视剧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档案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其他图书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凭证价值与情报价值,档案文化也是社会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档案文化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城建档案的管理、编研、利用工作。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文译英文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英汉民族观察、概括事物各有自己的视角和审美观,由此产生的表述的差异和失误常常也会体现在翻译中。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不少中译英的句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通畅、不妥帖、不精练、不准确的地方,需要编辑精雕细刻、锦上添花,使译文达到“信、达、雅”,进一步提升图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下面以笔者在编辑“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商务谈判》、《图表单证详解》、《文本写作》和《案例分析与法规选读》五个分册)中遇到的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把好中译英出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群体动力学的视角,对图书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效应进行了探讨,从图书馆非正式组织的对抗性和协助性两个方面着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两个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结合初次参加国际图联大会的经历,介绍了国际图联的语言政策以及中文成为国际图联工作语言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中文同传志愿者和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双重视角,解析了第73届国际图联大会中文同传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2.
塑造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导入CI系统入手 ,论述了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建设。第一部分主要结合CI系统视觉识别的规则 ,论述了综合档案馆环境设施的文化建设 ;第二部分主要从视觉识别与理念识别的结合上 ,论述了实现档案文化传播功能对塑造综合档案馆文化形象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行为识别的规则 ,论述了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 ,是塑造综合档案馆文化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3,(2):108-109
<正>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明版的苏轼传,叙写了苏轼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博大的心灵世界,以及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第二部分是“作品赏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苏轼的代表作;第三部分是“名家视角”,选取了黄庭坚和王水照的文章;第四部分是“苏轼年谱”,能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苏轼。  相似文献   

14.
丁渝 《出版科学》1999,(2):27-28
歇后语.是大家非常喜爱的语言材料.是人民群众语言智慧的结晶,是章、讲话中的“作料”和“兴奋剂”。由于它经常被人们使用,因此从80年代开始,有不少人对歇后语进行了一些整理出版工作。从笔掌握了解的情况来看.规模小一点的歇后语词典.质量稍微好一点,而一旦贪大求全,号称“歇后语大词典”、“歇后语大全”,三五十万字.乃至百万字以上,那么问题就一大堆,就难免胡编乱造。  相似文献   

15.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8,(10):50-51
歇后语的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语,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成语和名言的影响设计广告词,既可打动人心又便于人们记忆,简洁明快,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有着丰富的含义,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它一部分来源于历史典故,一部分来源于古代谚语和歇后语,属于经过长期使用而保留下来的语言精品.音节整齐、响亮,读起来朗朗上回,记起来方便,印象深,既符合广告词要简洁的要求,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运用成语设计广告词,是利用现成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写作时要注意:第一弄懂成语含义,探究其来源及意义变化,以便恰当地选用;第二,熟知广告宣传对象,明确被宣传商品的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原语作品有一个文化领域向另一个文化领域转移,并把原作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传达给目标读者的过程。随着中日交流的深入,文学作品的互译也频繁地开展。本文通过由竹申伸,立间祥介,中山高志翻译的《骆驼祥子》的三个译本的对比对照,比较分析,研究其中对惯用语和歇后语的把握进而探讨中国文学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开发另一书源随着国內经济生活的活跃和科技文化的繁荣,图书出版发行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的来源和依据是各种新书征订目录.目前,除《科技新书目》和《社科新书目》以及各地方出版社的新书目录数量不断增加之外,各种非正式出版物的征订函件也日益增多.所谓非正式出版物是指各种机关、团体自行编辑、印刷和发行的图书资料,也包括正式出版单位自办发行的內部图书.这种非正式渠道的图书资源,在国內书业中  相似文献   

20.
许晓松 《东南传播》2023,(7):116-118
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本就带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与功能,却因传播视角的单一、客观性不足、形式单薄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力。当传统的文化传播路径受阻,视角的转换或能带来转机。从“他者”视角切入,可得出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两条思路,即在内容上争取“共情”,在主体上主动“靠近”。在传播视角突破的同时,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则能从教材、教学形式、教学媒体三方面,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